《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解读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发展的格局应当是取决于它的比较优势。现在,国际上个别国家、个别政客搞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从国内来说,比较优势也发生变化了。现在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的14亿人,在14亿人当中,我们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人口总量。还有一点,现在我们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即,我们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所以这个时候,就应当把整个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这种转化应当说它是事关我们所有的重大决策,是我们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十四五”规划也好,还是2035年我们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好,应当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这样一个根本战略。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不是关起门来搞国内大循环,我们要让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央广网,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