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百年之树人
——访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金融管理学院教授李方
【人物简介】 李方,上海市人,现任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员,上海经济学会会员、上海金融学会和上海世界经济学会理事。 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1982年至1992年在上海教育学院任教,1992年至1993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任副研究 员,1993年至1999年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1999年起任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及其研究性课程。发表“金融市场制衡论”、“金融市场系统论”等论文80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出版《现代金融市场概论》、《金融泡沬论》、《资本流动下的汇率安排与资本管理》等4部专著,参与和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主持6顶)。三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200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5年9月13日
【访谈实录】
Q:李老师,非常感谢您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我院成立20周年,值此之刻,您最想说得是什么?
A:首先感谢我院组织的建院20周年庆的努力,也谢谢同学们的采访工作。我当了40多年的教师,但其中最长的一段经历是在我们学院,已有了近17年。此时的内心还是很有些感慨的。
我最想说得是,中国人崇尚教育“百年树人”的理念,坚持了这种理念,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学校才能做大做强;学院才能长足发展;学生才能从这样的教育中真正获益。我院成立20周年了,从这个专业学科讲,在我国不算短,但也不能算长。现在金融学科在全国各地大学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让我院的发展不断地走远走高,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优势。
Q:对于“百年树人”的理念,您能联系工作实际再和我们详细的谈谈您的感受吗?
A:个人拥有40年左右的教师生涯不算短,能看到自己早期教过的学生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快乐?或许在你有生之年还能继续看到或听到你现在教过学生的感受,这或许就是一种对教育工作的持续检验。要坚持“百年树人”理念,我认为,就是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做好与此理念相通的长期经受检验的准备。怎样具体落实呢?我同时又是个学生,我和同学们时常会想念自己的老师。那什么是我们最值得记取的呢?就是那些培育了我们好的品行,让我们知道了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教给我们真才实学的,使我们长期受益的好老师。我们同学搞活动经常会把这些老师请来;即使不幸去世的老师,我们也会默默地挂念着。当了老师,我就想着向他们学习,也要让我的学生不要在毕业以后不久,甚至一离开就把我这个老师给忘了。忘了,这说明我这个老师当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生记取,那一个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
Q:您觉得做一名在学生毕业后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能记住的教师有什么难处吗?
A:在教师生涯中,我觉得在不少时候教师对长期教育效应的追求和学校的短期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在这里不是要否定很多学校都在采用的这种做法,因为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过于偏重教师的短期表现和学生的打分评价;而且操作上也有过于简单化甚至还有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如果过分偏重和迷信这样的评价,你就会有某种压力,就有可能偏离长期理念。你如果要准备长期经受教育成效的检验,那就要超越短期评价,你就有可能要准备有所失;坚持教育的长期效应,你可能还会发现你的领导中很少有这样的评判者,你未必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于是你有可能会迷茫,甚至沮丧,以至迷失方向。当然,学校中也出现了不少短期得到较高评价,又能在长期经受教育效应检验的好老师。
Q:对于这样的一种现实存在的矛盾,您是否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解读?
A: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认为,从教学的角度讲,很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效率。这是学生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变化和全球发展趋势所必须要的能力。所以,我一开课就对学生讲,就教材和照本宣科而言,其中不少内容在你们毕业时就已经过时了,但能力是可以长存的。在教学上我坚持,上课就是进行“思维运动”,就是教会你高效地学习,学习效果的检验就是在你头脑中是否建立起“知识的网架或网络”,达到“点击一点打开一片“的效果,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和考试没多大关系。有些学生很赞成,觉得这样上课很“过瘾”,甚至有些兴奋,他会给你的课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因你没有告诉他怎样应试,他给你评价就可能很低。不少学生在校时未必意识到这种能力对他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他们要在很多年后才会全面意识到的。毕业后走到天南海北,他们有时就会告诉我自己的体会。此时,我会觉得自己做了对得起学生的事。我知道学生对我课的评价结果是两极分化的。我是否还要坚持?为了学生的未来,我选择坚持。因为为了考试,学生可以不睡觉,考完后不几天,你问他,他什么都忘了,甚至把考试用的复印的复习资料都扔了。他觉得解脱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学生取得了相对高分,你还能恭维吗?我曾经在建行分行遇到过一位纽约国际毕业不到三年,从事理财业务还不错的校友,我问她,你还能记起给你上过课的任一老师姓什么吗?她想了会说记不起了;我又问,那你院的老师呢,她还是一脸茫然。她虽然不是我院的学生,我见状还是很无奈。
Q:那换从科研角度来讲呢?
A:大家知道,科研在国内外的大学排名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它对一所大学评价的重要性。科研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怎么做?科研应该按照其目的、以及内在的、客观的要求来做。简单地讲,就是要按具体-抽象-具体的行程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项或问题应该是从现实社会中来的,然后上升到理论(或抽象)研究,最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科研成果就是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收集文献、研究文献只是科研第二阶段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学生陷入利用文献搞科研,实际上就是东拼西凑出论文,这样,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不会形成的。毕业了能干什么?专做文献工作?我不知道。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今后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没谱,你能想象他会怀念学校和老师?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榜样,仔细地琢磨下他们是如何进行科研的。科研不能脱离实际、或实践;不能游走在文献中,在技术实证里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否则,这样带出来的学生是不会具有真正的科研能力的。我院有带领学生深入实际做科研的好导师,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导向。
Q:您觉得,如何才能让学生毕业后在很长时间里怀念学校和老师,甚至反哺母校?
A:简单地说,就是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我以为,这个标准不能仅以这个学生毕业了是否能就业;能否找到了当时“响亮”的单位,或岗位;起始的收入是否能够超过平均水平;等等为依据。而且还要看这个学生是否在工作2-3年后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后劲;工作3-5年后有没有被别人容易替代的可能;在3-5年左右的时间里是否能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精英;是否能够获得事业成功的持续自信,以及生活的持续快乐,等等。如果这个学生就业的那个单位,或岗位不久就失去了“响亮度”,他不知所措;收入水平上升变得非常艰难,他不能满足;自己在岗位上变得很容易被替代,他诚惶诚恐;他也没有那么自信和快乐了;如此等等,你让他怎么还会怀念学校和老师呢?当学生达到了我上面所说的一切,或大部分,他有成就感,他感到快乐,他很容易就会怀念起学校和老师,他会觉得他所得到的一切和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分不开。有些学生还会想着回报学校和老师。我认为,这样学校的良好生态就会在不断完善中。
Q:那么您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
A:我有机会与不少用人单位和毕业后的学生交流。用人单位经常会将纽约国际的毕业生与其他大学的学生比较,普遍的总体评价是纽约国际生入行容易、上手快,在一些较低层次的岗位上“经久耐用”,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发展后劲。遇到毕业几年后的学生,他们,以及学校当时都以能进入世界百强的跨国公司为荣。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跨国公司战略转移的形势下,此时的他们举步为难,只能选择重新学习、重找出路,这还是那些积极要求上进的毕业生。我屡屡听到有毕业生容易被替代,或上迁无望,他们表现出来很无助。
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用人单位已经意识到了纽约国际毕业生发展后劲较弱,在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岗位上已经婉拒纽约国际的学生,甚至将应聘简历从一开始就被剔除掉了。我心里很不好受。我觉得,纽约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关门办学的现象,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当然这对鼓舞士气有好处。然而,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希望大家能走出校门多倾听和感受社会上对纽约国际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学校的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关,入时的职业式培训和传统的应试式考核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只有能力培养才能解决长期问题。如果在长期能力培养上功夫下得不够,就很难想象当毕业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还会怀念学校和老师。如果他们不怪罪、不埋怨学校和老师,我看就不错了。当然,我们也有不少优秀的毕业生,总体来看,他们在学校期间培养了很好的各方面能力。我培养的大多数研究生都在金融业的中、高端的专业岗位上与国内一流高校,甚至是国外名校的优秀生同台竞技,甜酸苦辣,我深有体会,我知道我们的学生应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实力才能上去比拼。
Q:对于金融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的情况,您和我们谈谈体会吗?
A:我在我院组织的教学专题研究中提交过论文,题目是《培养具有本土智慧的国际化金融人才》,这篇论文发表在纽约国际发行的教学研究杂志上,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多年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重品行、厚基础、严运用、强专业,培养具有本土智慧的、国际视野的金融业中、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要求自己:以学生成才为本、塑造导师品牌、看准学术方向,重视市场导向、广交企业伙伴,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程服务。
我对我的学生说,在为我国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上,我是憋足一口气的。你们都知道,金融有配置资源的功能,但这也是一个资源流动和转移的过程。我们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让心怀叵测的人在那里玩,结果资源被大量地转移到国外的垄断资本家手里,或是其他的什么贪婪者那里,你都不知这是如何发生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老百姓的财富被剥夺。我想,我的学生能够体会到我的这份热忱。
几十年过去了,我觉得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毕业生,不管是近年的,还是二十年以上的,都成了我家的座上宾,成了我和我家的朋友。叫声“师母”把我老伴甜得心花怒放,我学生的事她也要掺和。在外面遇见了,或运用其他方式,毕业生都会对你特别亲热,我心里暖洋洋的。特别是随着我老去,这份真挚的友情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大家觉得我很快乐,其中有很大的成份是来自我的学生。学生带给我幸福,我感谢你们。
Q:李老师,非常感谢您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我院成立20周年,值此之刻,您最想说得是什么?
A:首先感谢我院组织的建院20周年庆的努力,也谢谢同学们的采访工作。我当了40多年的教师,但其中最长的一段经历是在我们学院,已有了近17年。此时的内心还是很有些感慨的。
我最想说得是,中国人崇尚教育“百年树人”的理念,坚持了这种理念,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学校才能做大做强;学院才能长足发展;学生才能从这样的教育中真正获益。我院成立20周年了,从这个专业学科讲,在我国不算短,但也不能算长。现在金融学科在全国各地大学中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让我院的发展不断地走远走高,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优势。
Q:对于“百年树人”的理念,您能联系工作实际再和我们详细的谈谈您的感受吗?
A:个人拥有40年左右的教师生涯不算短,能看到自己早期教过的学生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快乐?或许在你有生之年还能继续看到或听到你现在教过学生的感受,这或许就是一种对教育工作的持续检验。要坚持“百年树人”理念,我认为,就是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做好与此理念相通的长期经受检验的准备。怎样具体落实呢?我同时又是个学生,我和同学们时常会想念自己的老师。那什么是我们最值得记取的呢?就是那些培育了我们好的品行,让我们知道了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教给我们真才实学的,使我们长期受益的好老师。我们同学搞活动经常会把这些老师请来;即使不幸去世的老师,我们也会默默地挂念着。当了老师,我就想着向他们学习,也要让我的学生不要在毕业以后不久,甚至一离开就把我这个老师给忘了。忘了,这说明我这个老师当得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生记取,那一个教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
Q:您觉得做一名在学生毕业后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能记住的教师有什么难处吗?
A:在教师生涯中,我觉得在不少时候教师对长期教育效应的追求和学校的短期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在这里不是要否定很多学校都在采用的这种做法,因为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过于偏重教师的短期表现和学生的打分评价;而且操作上也有过于简单化甚至还有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如果过分偏重和迷信这样的评价,你就会有某种压力,就有可能偏离长期理念。你如果要准备长期经受教育成效的检验,那就要超越短期评价,你就有可能要准备有所失;坚持教育的长期效应,你可能还会发现你的领导中很少有这样的评判者,你未必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于是你有可能会迷茫,甚至沮丧,以至迷失方向。当然,学校中也出现了不少短期得到较高评价,又能在长期经受教育效应检验的好老师。
Q:对于这样的一种现实存在的矛盾,您是否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解读?
A: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认为,从教学的角度讲,很重要地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效率。这是学生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变化和全球发展趋势所必须要的能力。所以,我一开课就对学生讲,就教材和照本宣科而言,其中不少内容在你们毕业时就已经过时了,但能力是可以长存的。在教学上我坚持,上课就是进行“思维运动”,就是教会你高效地学习,学习效果的检验就是在你头脑中是否建立起“知识的网架或网络”,达到“点击一点打开一片“的效果,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和考试没多大关系。有些学生很赞成,觉得这样上课很“过瘾”,甚至有些兴奋,他会给你的课很高的评价;但也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因你没有告诉他怎样应试,他给你评价就可能很低。不少学生在校时未必意识到这种能力对他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他们要在很多年后才会全面意识到的。毕业后走到天南海北,他们有时就会告诉我自己的体会。此时,我会觉得自己做了对得起学生的事。我知道学生对我课的评价结果是两极分化的。我是否还要坚持?为了学生的未来,我选择坚持。因为为了考试,学生可以不睡觉,考完后不几天,你问他,他什么都忘了,甚至把考试用的复印的复习资料都扔了。他觉得解脱了。这样的教育效果,即使学生取得了相对高分,你还能恭维吗?我曾经在建行分行遇到过一位纽约国际毕业不到三年,从事理财业务还不错的校友,我问她,你还能记起给你上过课的任一老师姓什么吗?她想了会说记不起了;我又问,那你院的老师呢,她还是一脸茫然。她虽然不是我院的学生,我见状还是很无奈。
Q:那换从科研角度来讲呢?
A:大家知道,科研在国内外的大学排名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见它对一所大学评价的重要性。科研能力,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怎么做?科研应该按照其目的、以及内在的、客观的要求来做。简单地讲,就是要按具体-抽象-具体的行程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项或问题应该是从现实社会中来的,然后上升到理论(或抽象)研究,最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科研成果就是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收集文献、研究文献只是科研第二阶段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学生陷入利用文献搞科研,实际上就是东拼西凑出论文,这样,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不会形成的。毕业了能干什么?专做文献工作?我不知道。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今后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没谱,你能想象他会怀念学校和老师?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榜样,仔细地琢磨下他们是如何进行科研的。科研不能脱离实际、或实践;不能游走在文献中,在技术实证里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否则,这样带出来的学生是不会具有真正的科研能力的。我院有带领学生深入实际做科研的好导师,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导向。
Q:您觉得,如何才能让学生毕业后在很长时间里怀念学校和老师,甚至反哺母校?
A:简单地说,就是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我以为,这个标准不能仅以这个学生毕业了是否能就业;能否找到了当时“响亮”的单位,或岗位;起始的收入是否能够超过平均水平;等等为依据。而且还要看这个学生是否在工作2-3年后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后劲;工作3-5年后有没有被别人容易替代的可能;在3-5年左右的时间里是否能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精英;是否能够获得事业成功的持续自信,以及生活的持续快乐,等等。如果这个学生就业的那个单位,或岗位不久就失去了“响亮度”,他不知所措;收入水平上升变得非常艰难,他不能满足;自己在岗位上变得很容易被替代,他诚惶诚恐;他也没有那么自信和快乐了;如此等等,你让他怎么还会怀念学校和老师呢?当学生达到了我上面所说的一切,或大部分,他有成就感,他感到快乐,他很容易就会怀念起学校和老师,他会觉得他所得到的一切和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分不开。有些学生还会想着回报学校和老师。我认为,这样学校的良好生态就会在不断完善中。
Q:那么您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
A:我有机会与不少用人单位和毕业后的学生交流。用人单位经常会将纽约国际的毕业生与其他大学的学生比较,普遍的总体评价是纽约国际生入行容易、上手快,在一些较低层次的岗位上“经久耐用”,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发展后劲。遇到毕业几年后的学生,他们,以及学校当时都以能进入世界百强的跨国公司为荣。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跨国公司战略转移的形势下,此时的他们举步为难,只能选择重新学习、重找出路,这还是那些积极要求上进的毕业生。我屡屡听到有毕业生容易被替代,或上迁无望,他们表现出来很无助。
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用人单位已经意识到了纽约国际毕业生发展后劲较弱,在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岗位上已经婉拒纽约国际的学生,甚至将应聘简历从一开始就被剔除掉了。我心里很不好受。我觉得,纽约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关门办学的现象,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当然这对鼓舞士气有好处。然而,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希望大家能走出校门多倾听和感受社会上对纽约国际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学校的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有关,入时的职业式培训和传统的应试式考核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只有能力培养才能解决长期问题。如果在长期能力培养上功夫下得不够,就很难想象当毕业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还会怀念学校和老师。如果他们不怪罪、不埋怨学校和老师,我看就不错了。当然,我们也有不少优秀的毕业生,总体来看,他们在学校期间培养了很好的各方面能力。我培养的大多数研究生都在金融业的中、高端的专业岗位上与国内一流高校,甚至是国外名校的优秀生同台竞技,甜酸苦辣,我深有体会,我知道我们的学生应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实力才能上去比拼。
Q:对于金融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的情况,您和我们谈谈体会吗?
A:我在我院组织的教学专题研究中提交过论文,题目是《培养具有本土智慧的国际化金融人才》,这篇论文发表在纽约国际发行的教学研究杂志上,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多年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重品行、厚基础、严运用、强专业,培养具有本土智慧的、国际视野的金融业中、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要求自己:以学生成才为本、塑造导师品牌、看准学术方向,重视市场导向、广交企业伙伴,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程服务。
我对我的学生说,在为我国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上,我是憋足一口气的。你们都知道,金融有配置资源的功能,但这也是一个资源流动和转移的过程。我们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让心怀叵测的人在那里玩,结果资源被大量地转移到国外的垄断资本家手里,或是其他的什么贪婪者那里,你都不知这是如何发生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老百姓的财富被剥夺。我想,我的学生能够体会到我的这份热忱。
几十年过去了,我觉得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毕业生,不管是近年的,还是二十年以上的,都成了我家的座上宾,成了我和我家的朋友。叫声“师母”把我老伴甜得心花怒放,我学生的事她也要掺和。在外面遇见了,或运用其他方式,毕业生都会对你特别亲热,我心里暖洋洋的。特别是随着我老去,这份真挚的友情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大家觉得我很快乐,其中有很大的成份是来自我的学生。学生带给我幸福,我感谢你们。
采访:郭鹏飞 韩超 王炳琪 冯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