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敢作善为
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
行政工作报告
校长 汪荣明
(2024年1月1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我代表学校向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意见。
自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工作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重要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胸怀“国之大者”,融入“城之要者”,围绕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战略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进一步彰显“外”“经”“贸”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在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教学科研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在服务贸易强国、教育强国、上海 “五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抢抓机遇、敢作善为,作出了新贡献。
行政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023年事业发展情况;第二部分,2024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2023年维护师生权益的主要举措和2024年工作思路。
一、2023年事业发展情况
2023年,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核心要义,打造服务党的治国理政的坚强阵地,在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战略服务能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
1.完成章程修订工作,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完成章程修订工作并通过市教委核准。新章程进一步明晰了党委与行政、学校与学院、学术与行政三大关系,完善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以规划引领发展。开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执行情况督查,动态监测规划执行情况,根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督促责任部门加快推进落实。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对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学院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短板并推进整改落实。
3.推进“高地大”建设和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强化引擎驱动。以“高地大”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完善“高地大”建设机制,形成项目筹划—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成效监测—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制定“高地大”二期建设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和学科优化调整方案。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分类评价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在10所应用研究型高校中,综合评价和效益评价分别位列第5名、第4名,比上年度分别跃升3名、5名。
4.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内部治理效能。完成法治工作测评整改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申报,连续4年获评上海高校信息公开优秀单位,内部审计状况评价连续六年保持A档成绩。统筹做好舆情监控、机要保密、值班值守等工作,妥善处理信访事项(信访件办结率和国网件满意率均为100%),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推进民主管理,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召开学校第二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二次会议,做好教代会提案征集、立案和落实等工作,获“2020—2023年度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聚焦战略需求和形势需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1.以评促建,扎实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突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成立评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评建工作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和教学单位评建工作机构,形成三级组织机构与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学院和专业三级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撰写自评报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等。全力开展自评自建,精心组织线上评估和实地考察,顺利完成线上线下评估考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和成效获得专家肯定。
2.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国际组织人才和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和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与市人大法工委共建“上海涉外经贸法治研究院”。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设离岸金融、保险精算实验班和金融创新人才班,新增国际公共采购、开源创新与数字治理等6个微专业,优化调整部分学科专业。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5个项目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3个项目获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立项。
3.加强优质资源供给,扎实推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0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7门。建设全球贸易政策分析等博士研究生精品课程5门,筹划国内首家以离岸经济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滴水湖离岸经济硕士项目”。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再次以综合评级A+位列全国高校榜首。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获ACCA2023年度优秀高校称号。2名教师获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1名教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
4.持续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入选2024年度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项目。健全“一体四翼”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入选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文化育人品牌,与兄弟高校联合申报的《大先生·大师剧·大课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在“行走的思政课”中铸魂育人。不断丰富拓展第二课堂内涵,开展“访万企 读中国”“金融报国”“走家乡 看变革——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积极成效。入选教育部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1个,获评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个、专项行动优秀实践团队1个、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1个。以赛促学,学生获得第十二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二十一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全国一等奖等系列奖项,首次获得全国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大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践行“一线规则”,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进入新阶段,不断丰富社区文化育人体系内涵。
6.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人才培养。深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讲座类)课程68门,举办第七期国际商业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博实”特训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上合示范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举办2023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创新创业论坛。获批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基地,连续五年获评上海市A级院校创业指导站。
7.深化招就联动,持续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常态化开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及时将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及用人单位评价反馈至招生和人才培养环节。根据就业情况反馈,科学设置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紧密对接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招录工作,做好人才输送专项保障。主动担当作为,将上级增量招生计划主要投放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亟需专业领域。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加入“沪校苏企联盟”,获2023年陆家嘴金融城产教融合卓越奖。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率超去年同期水平。
(三)打造发展新增长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级
1.稳步深入推进系列重要战略合作。校领导多次拜访商务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进一步做深做实现有合作项目,扎实推进服务贸易强国建设、部市共建等工作。聚焦服务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入推进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战略合作,与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三方共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滴水湖高水平开放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高创院”),成立高创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成高创院机构设置;与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战略签约;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所(临港科创中心)合作成立跨境技术贸易联合研究院;牵头组建国际数据港产教联盟;围绕产教融合、数字经济、服务贸易、智库合作等方面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与市知识产权局、市人大法工委、广西商务厅、湖南商务厅、上海财经大学、喀什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深化战略合作。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安庆市人民政府、铜陵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苏州市务实合作。持续加强与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的交流合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附校打造老百姓家门口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2.持续强化学科建设龙头牵引作用。进一步强化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内涵建设,新开设全球经贸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科排名位列全国前14%(软科),获批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翻译专业硕士点评估获B+等级,位居市属高校第一名。组织开展统计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区域国别学、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审计等硕士点申报工作,培育智能科学与技术、国际事务、国际税务等交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推出科研与教学绩效分析报告及院系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报告,服务学科建设。强化学术期刊建设,《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报》《国际商务研究》入选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际商务研究》入选2023年版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两本期刊均获评“全国高校质量进步社科期刊”和第八届上海市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
3.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提升服务能级。有力服务“进博会”,合作承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联合主办“2023国际投资与金融合作论坛”,连续三年选派学生志愿者担任商务部专题展讲解员,举办“进博会”智库选题研讨会并报送“进博会”专报10余篇。服务法治中国建设,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共建“知识产权联合研究院”,成立学校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入选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承办局级干部选学班,举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专题研修班、广西商务厅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培训班。聚焦经贸领域重大问题推进6个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严格开展绩效考核。科研获奖和成果发表取得新进展,获国家级项目立项20项、省部级项目立项45项,获省部级奖项8项(其中第十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2项)。服务全球经贸治理,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蓝皮书》《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和2023年中非投资指数,获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第九届杰出理事单位并入选常务理事单位。
4.进一步打造服务党的治国理政的智库高地。强化顶层设计,推出智库建设管理办法、智库成果认定细则和智库培育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智库管理和评价体系。出台智库序列高级职称评定办法,为智库建设和智库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着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强化智库研究优势,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咨政能力显著提升,入选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首家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启动全市首批高校决策咨询青年骨干培养,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位居上海高校第三名、市属高校第一名。
(四)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1.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长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召开师德教育暨人才工作座谈会、教师节优秀教师座谈会,加强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宣传教育,在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工作中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打造师德品牌矩阵,提升教师育德素质能力。开展“时代强音”教师宣讲、“师德大讲堂”“青年教师圆桌论坛”“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活动;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营造尊师重道良好氛围。做好“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宝钢教育奖等申报推荐工作。
2.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申报推荐“揽蓄行动计划”人才20人,向上级报送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推荐人选51人次,入选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1人、拔尖项目2人、教师项目2人和青年项目5人,入选白玉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4人。聘任特聘教授10人、校内领军人才岗位2人。
3.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与岗位分类管理。推进教师职称与考核制度改革,修订、制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文件5项。畅通教师发展通道,完成170余名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级晋升工作。加强岗位考核与合同管理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做好教师培训培养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入选国外高级研究学者1人、国外访问学者3人、国内访问学者2人,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5人。
(五)聚焦提质增效,做好国(境)外合作与校友工作
1.推进国(境)外交流合作网络提质升级。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高校、国际组织签订协议181份,其中续签协议22份。校领导带队访问3所中外合作办学伙伴高校和2所海外孔子学院合作院校,深化双方合作关系。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签署经济学硕士联合培养协议,与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瑞士伯尔尼大学世界贸易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等签署谅解备忘录,推进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马耳他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合作洽谈与协议签署。重点推进硕士及以上合作项目开发,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建立“1+1”硕士联合培养合作关系,与4所欧盟地区高校持续开展伊拉斯谟项目合作。新增 1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派出学生103人次参加32个国(境)外交流项目。
2.进一步做好凝聚校友服务校友工作。不断健全校友组织体系,在22个海内外地方校友分会基础上,筹建贵州、湖北等地方校友分会和跨境电商、金融、人力资源等三个行业校友分会,完成广东、北京、港澳地区、山东校友分会新一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组织开展校友林樱花树认捐挂牌赏樱、校友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大会暨毕业20、30周年校友值年返校、78、79级校友毕业40周年值年返校和校友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在产学研合作、招生就业等教学科研各领域汇聚校友力量,获校友捐赠超300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2023年,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的一年,是各项事业昂扬向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海内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唯实唯干唯先,善谋善作善成,汇聚起爱校荣校、笃行实干的磅礴力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均取得积极成效,综合实力和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在奋进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得到上级、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事业发展迈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新时期、新征程。
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关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24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当前发展形势的思考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要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2024年是上海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年,是上海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套印发了《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2024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落实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战略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关键之年,形势催人奋进,发展大有可为。
(二)对2024年行政工作的建议
基于对当前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历史使命的思考, 2024年学校行政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完善办学治校体制机制。把深化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对标对表《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发挥“高地大”二期建设、高校分类评价、“十四五”规划对事业发展的牵引作用,在推进项目和规划任务落地的同时,进一步做好补短板、拉长板工作。进一步做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体系。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做好招投标、内部审计和巡察工作。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部门协同和科学决策机制,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2.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加速提升战略服务能级。服务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临港新片区联合举办高水平开放创新论坛,建实建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滴水湖高水平开放创新研究院,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交流高地、高水平智库研究高地、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开放型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经贸人才集聚高地等“四个高地”。推动首批专硕和一批高水平研究人员入驻临港,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前沿产业发展等持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扎实推进部市共建工作。
3.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优化本科专业调整机制,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申报“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应用统计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计划申报“网络与新媒体”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两个新专业,持续强化国际组织人才、数字经济人才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将整改实效充分转化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效能。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持续提升“三全育人”成效。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持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健全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落地实施“滴水湖离岸经济硕士项目”,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深化研究生教育督导改革,全面推广“导学团队培育计划”,着力提升学术学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4.强化学科和科研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完成统计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冲刺各项任务,完善“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两类学科群,做好新兴交叉学科、关键领域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主动对接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制定专业学位博士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硕士点三年培育计划,申报法律、翻译、会计专业学位博士点。围绕“五个国际”,持续推进应用经济学攀峰,培育一批优势平台—基地—项目—团队。围绕多边贸易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加强数字经贸、金融监管、涉外法治等多学科有组织交叉研究,以经济学为支点申报区域国别学硕士点。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产出一批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聚焦“外”“经”“贸”特色,围绕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国际经贸关系、国家和上海经贸有关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产出大批紧密对接国家、上海需求的决策咨询成果。
5.持续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激活人才强校引擎,持续加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候选团队和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促进优秀教师梯队科学化、结构化发展。切实做好高层次人才揽蓄工作,举办揽蓄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做好引进人才职称晋升认定工作。做好上级各类人才计划的遴选申报工作,进一步激发中青年教师追求卓越的创新动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不断积聚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做好创新团队中期考核和淘汰工作。
6.擦亮国际化办学品牌,提升国际合作平台能级。优化国际合作网络,稳步推进到期协议续签工作,积极拓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高校间的交流互访、挖掘既有合作网络潜力,积极推动国际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持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努力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的新突破。广泛开展高层次国际联合培养,积极拓展优质“1+1”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依托WTO讲席院校和WTO亚太培训中心,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组织人才。持续推进专业国际认证,完成英国商学院毕业生协会(BGA)金牌国际认证,加速推进AACSB认证工作。
7.推进校友工作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加强与校友分会、重点校友企业、专业公益基金会、重点校友、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的社会热心人士的联络及沟通,巩固已有捐赠渠道,拓展海内外筹资渠道。提升基金会公益筹资品牌项目影响力,积极争取大额捐赠。充分发挥学院积极性,增强学院主动性,压实学院主体责任。选聘好2024届毕业生校友联络员,引导鼓励学院开展往届毕业生联络员回访交流活动。挖潜增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持续推动相关战略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
在此基础上,2024年学校将推进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人才精准供给,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紧密对接上级决策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能级,在更高起点上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校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上经贸大人”的艰苦奋斗、笃志前行。广大师生员工既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的建设者,又是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受益者。面向新征程,学校将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持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努力实现新的更大跨越,更好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大家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让每位师生员工都积极主动地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聪明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接下来,我向各位代表报告学校在维护师生权益方面的主要举措和工作思路。
三、2023年维护师生权益的主要举措和2024年工作思路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把事业发展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不懈一体推进“上经贸大”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秉承发展为了广大师生员工、发展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发展成果由广大师生员工共享的办学思想,自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召开以来,在校领导班子的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下,紧锣密鼓地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不断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023年关心维护师生切身利益的主要举措
1.进一步提升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通过争取外部资源和开展社会服务等途径,持续提升广大教职工绩效工资整体水平。做好人才租房补贴、“沪惠保”投保、引进费及科研启动费发放、人才疗休养等工作,全方位提供人才支持服务。组织130余名教职工开展“看上海”项目,组建11个团组近300名教职工参与暑期疗休养活动。完成价值约227万元的各类卡券和慰问品的采购与发放工作。
2.持续完善学生精准资助体系。评选各类奖助学金获得者5.2万余人次,发放资金总额5565万元。完成350名服兵役和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资助审核,发放资金130.659万元。做好暖心育人工程,完成571名困难学生认定,向8120人次学生发放各类困难补助293万元。关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生社区成立“石榴籽”工作室。
3.持续做好关心慰问教职工工作。修订工会日常关心慰问教职工实施办法,完成年度教职工商业保险和综合险续保工作,调整增加大病保障额度。实现退休教职工体检的定向采购及与在职教职工体检资源的共享,完成退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工作补贴标准的提升以及退休教职工生活补贴的按时发放,相继开展春节、敬老节、“送清凉”“送温暖”“七一”等专项慰问。
4.推进美丽校园、健康校园、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建设美丽校园,建筑面积37700平方米的松江校区基本功能补缺工程开工建设,新建学生公寓2幢、食堂1个、变电站1个、湿垃圾处理站1个;完成学生社区阅读花园、社区小农场、经贸大道荷花工程、足球场草坪换新等项目建设,推出美食节、捕鱼节。打造健康校园,开展门诊就诊、急诊出诊、外伤处理、理疗、医疗咨询和发热学生异常症状追踪随访等近10000人次。创建幸福校园,推进贸易谈判模拟实训室二期、社区艺享家和一食堂二期等多个项目改造,完成1460平方米空间改造和环境改善,其中贸易谈判摸拟实训室已投入使用。建设平安校园,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更新三校区校门机动车道闸和人行闸机设备,完善三校区统一管理、访客车辆进校小程序与车辆道闸对接等功能,提升校园交通管理效能;完成学生社区智慧消防监测平台项目建设,提升消防数字化水准;松江校区校园安全事务受理中心被评为2023年度“高校治安安全示范点”。
5.构建开放型经济学科群文献资源体系。推进优质数字和纸质资源建设,加大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数字资源保障力度,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其中,新增和续订沃顿WRDS系列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62个、电子图书1624册,采购并加工新书17771种、32753 册,订购中外文报刊 637 种、783份。开展WTO特藏文库1.0版建设,汇聚WTO、GATT、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RCEP、CPTPP 等主题图书800余种;继续加强贸大文库建设。
6.推进数字化转型取得新进展。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夯实数字基座,推进校园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数据驾驶舱、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建设绩效数据管理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数据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决策奠定良好基础。“一网通办”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化“一网通办”助力数字化转型》案例入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典型案例, 《“一网通办”平台建设项目》案例获2023年度上海市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秀案例银奖。
7.推陈出新打造文化育人新阵地。精心组织展览,在第二十届上海教育博览会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展陈奖”。开展纪念更名大学十周年活动,全面回顾总结学校十年来的办学成果和经验。打造美育文化产品,展演大师剧《汪尧田》,举办迎新晚会、大学生新年音乐会、新年晚会、艺术团专场演出、行知艺术沙龙等活动。强化“唱享、舞动、乐艺、声绘”艺术特色,建强大学生艺术团,推荐报送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集体及个人作品13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校博物馆首展展品赏析》通识课程,举办“十九世纪中叶欧洲铜版画里的中华风情”“丝路颂——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文化摄影特展”等特色展览。
(二)2024年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关思路
2024年,学校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在做大事业发展“蛋糕”的同时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进一步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做实“暖心工程”,办好“惠民实事”,解决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位师生员工,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工作生活得安心、舒心、暖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包括:
1.持续提升工会服务能级,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打造“引领工程”,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召开第二届教代会暨工代会第四次会议,做好教代会提案征集、立案和落实等工作。打造“聚力工程”,开展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评选和选树活动,推进各类妇女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建设古北校区教职工活动中心、舞蹈训练室和合唱训练室,不断完善松江校区职工书屋建设。打造“暖心工程”,不断完善教职工法律援助机制,持续推进教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和“妇女小家”“妈咪小屋”建设等工作。打造“强基工程”,持续强化工会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推进工会理论研究等工作,加强“智慧工会”建设。
2.做好教师关爱体系建设,强化服务保障。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做好获得嘉奖和记功人员的奖励工作。推荐高层次人才参加上级组织的国情研修班,全方位做好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教师成才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扎实做好每月“1对1”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减压沙龙,举办心理教育专题活动,加强理论培训,交流实践经验,提升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育人能力。改善“红领驿家”教师人才公寓配套设施服务,打造暖心育人物理空间。
3.以学生为本,做好学生资助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机制,优化资助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一辅”、本科生国家助学金和困难生生活补助、特殊困难补助认定等工作,持续打造“3+X”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好社区“三全育人”生态圈,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建好学生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站、就业创业工作站、劳动教育工作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和“接诉即办”综合服务平台,把育人力量有效下沉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第一线。持续推进社区绿化改造,建设“四季有花、夏季有荫、楼栋有景、出门见绿”的绿色社区。
4.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支撑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松江校区基本功能补缺工程建设进程,布局“十四五”规划二期新建项目申报,完成松江校区校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启动路桥交通规划和校园景观绿化规划编制。推进实施图文信息楼大修工程、学思楼智慧教室建设等工作,开展松江校区给排水管网及道路改造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零星修缮项目实施力度,及时解决校园建筑设施的老化破损等问题。合理规划校园及社区环境,重点打造特色场景,创建绿色生态校园。推进长宁校区体育中心二楼、长宁校区原咖啡馆和松江学生社区地下自行车车库等“灰色空间”改造工作,积极推进闵行校区停车场建设并面向社会开放。落实《智慧安防数字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成立智慧安防数字化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规划学校智慧安防建设。
5.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以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继续夯实“一网通办”建设基础,优化办事流程,以信息化技术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加强数据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学校数据治理工程,完善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和绩效数据库平台建设,提升数据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升网信安全。改造升级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本科教学管理平台等业务系统,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做好智慧教室建设,提升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
6.推进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围绕学科建设规划,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学科群文献资源体系。完成纸质图书加工入藏和《复兴文库》馆藏建设工作,做好重点图书资源的内容挖掘、展陈,加大图书资源服务教学科研的力度。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强化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新增采购Westlaw法律数据库、创新树数据库、经济学国际顶刊等6个数据库资源及平台。实施“读者驱动”策略,通过线上荐购和线下荐购相结合,形成多元化资源采访工作机制。夯实特色馆藏基础,新增特藏文献100种以上,凸显贸大学术文化传承。
7.坚持文化育人,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启动2024—2026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建立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文化传承,组织开展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做精做强博文讲堂和文化市集活动。弘扬大师精神,创排2024版大师剧《裘劭恒》。办好校史讲堂,组建大师精神宣讲团,激励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砥砺奋进新征程。加快推进“三馆合一”进程,推出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和贸大记忆——校影像档案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奋斗,学校已经进入跃上新高度、实现新跨越、取得大发展的提档升级关键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等教育需求侧的变化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作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决策部署,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及时推出深化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学校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对学校而言,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难免会面临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各位代表、广大师生员工建言献策,汇集众智、共谋发展。衷心希望各位干部教师在全新的2024年,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锐意进取精神,在践行重大理念、落实重大战略、推进实施重大任务上奋发有为,在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上书写新的人生华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上经贸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