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科建设规划(2021-2025)

索取号:102730202000-2023-0001发布时间:2023-09-15浏览次数:206

一、建设基础

(一)基本情况

学校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办学定位,突出对外经贸特色,建设综合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21年,学校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和应用经济学博士授权点,初步实现了由教学型院校向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理论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了学校经、管、文、法、理五大学科,学位点数量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适应提高办学层次需要,结构得到优化,对学校学科建设构成了重要的支撑,为学校博士点建设和多学科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获评B级。学校6个一级学科进入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进入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法学进入全国前30%。

特色型教学科研体系完备。错位竞争,聚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合作–国际治理”主线,形成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经管文法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教学与科研体系。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高原学科,学科建设投入逐渐增加,学科建设成果日益突显,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成为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协同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管理决策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和中东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等2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新增5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以及爱尔兰研究中心)。2019年,WTO亚太培训中心首次落户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亚太区域贸易政策新一期(2020-2022年)唯一合作伙伴,表明中国高校成功跻身世贸组织规则培训基地行列。

学校科研事业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持续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课题1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0项;发表国内权威期刊论文582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SSCI、SCI、A&HCI、EI、ISTP)23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项,其中张翼飞教授和齐佳音教授分别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学校首次在国家级科研奖项上获得突破。期间,由孙海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进与国际经贸格局变迁研究”(15ZDA058)和齐佳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治理研究”(16ZDA055)以“免于评审”的方式圆满结题,这两个重大项目在学校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2019年,张磊教授“美国长臂管辖中的贸易合规官制度及我国应对机制”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获批立项。2020年,王朝科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化研究”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获批立项,有力支持了学科建设。

经贸智库服务成果突出。学校WTO研究为全球经贸治理贡献力量;智库平台为APEC、中韩与中澳FTA谈判提供方案支持;科研团队为中美经贸谈判、对外发展援助、中东欧经贸合作、东北亚和平进程、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博会”及“五个中心”、四大功能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等提供大量智库服务。2019年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成为全国“A区高校智库”。学校在全球经贸治理与多边贸易体系改革、国际发展合作等领域的决策咨询成果突出,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且有关部门采纳专报数量连续多年居上海市属高校第一,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方位国际合作网络齐全。学校为全球首批、国内唯一的WTO教席单位和“区域合作伙伴”;多位学科带头人担任联合国贸发会议“负责任的主权借贷行为专家组成员”,与国际著名学者R.Koopman(WTO首席经济学家)、G.Hufbauer(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开展长期科研合作;学校为APEC开展多轮国际官员培训;沿“一带一路”开设多所孔子学院;与全球100多所院校签署协议,与其中20多所一流院校开展深度合作。

(二)与标杆学校对比

根据学校办学历史、特点以及学校发展定位,学校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标杆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部属高校,国内财经类大学综合排名前五,其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及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作为学校标杆学科。表1和表2通过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比较,找出学校与其在学科整体水平、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等方面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未来发展制定目标参照系。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水平对比表

学科类别\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

与标杆学校位次比较

第六轮学科评估目标

2021-2025年

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

应用经济学

A(4-7)

B(32-46)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15%。

工商管理

A(5-12)

B-(73-96)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25%。

外国语言文学

A-(9-16)

B(33-48)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30%。

法学

A-(8-14)

C+(41-45)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25%。

统计学

B+(13-25)

未参评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25%。

理论经济学

B+(19-27)

未参评

B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25%。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他

C+

差距缩小,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40%。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数据对比表

对比内容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变化情况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19

21

20

57

61

48

差距缩小

中文期刊论文数(CSSCI)

72

98

135

452

394

398

差距缩小

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数(SSCI,SCI)

45

48

90

256

364

363

差距缩小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数

6

1

8

21

12

37

差距扩大

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

62

69

134

29

74

245

差距扩大

研究生规模

2904

2917

3268

5318

5436

5689

差距缩小

高水平专业占比

0

15.2%

30.3%

0

26.5%

27.5%

高于

 

二、建设目标和思路

(一)建设目标

1. 主要建设目标

(1)在学科建设方面: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围绕学校“十四五”期间实施的办学转型,在未来五年建成多科性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组建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经管文法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学科群。各一级学科以新增博士点授予的文件要求为目标,经过三年建设,至2022年年底,工商管理、统计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满足博士点的最低要求(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凝练学科特色,凝练博士点建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依托开放型经济学科群的优势特色,聚焦新兴技术和国家急需领域,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大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新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学等数个新兴学科,为学校多学科发展、新商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区块链、大数据和经济、管理、外语、法学方面形成交叉学科。

教育部学科评估方面:应用经济学(高原学科I)和工商管理学科(高原学科II)、统计学国内竞争力明显提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力争进入B+,个别优势的二级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力争进入A-,工商管理学科、统计学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力争进入B+。外国语言文学(教委重点学科)、法学(教委重点学科)成为有特色的重点学科,获评B级,在某一或几个研究方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C+。

2)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打好学术根基,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2025年,博士研究生超过50人、在校留学生中硕士研究生超过100人,学校研究生出国交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培养体系。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上,通过制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建立适应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开展双语教学、加强教材与导师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以及实施国际化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努力,使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

3)在科学研究方面:特色鲜明、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挥在多边经贸治理、贸易强国战略、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全球价值链与产业信息化安全、大宗商品贸易定价与商业保险、国际发展援助、自贸试验区等领域形成系列优势,立足我国40年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瞄准学科前沿,进一步增强国内权威期刊和国际论文发表能力;围绕国家需求,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协同创新,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体现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在未来五年,各学科以博士点建设为目标,在高水平学术论文,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上获得突破。

4)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人才集聚,建立“高峰人才”制度,引进多位知名学者,形成实力学科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着力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发挥学科领军人物引领作用,培育学术创新团队,形成若干不同层面的创新团队,打造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学科队伍。

5)在社会服务方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面向解决国家国和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开展高端智库建设,着力发展一流学科智库平台。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成为国家和地方重要的战略咨询智库,保持在上海市属高校的领先地位。

6)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弘扬学术精神,推进学科建设”为主题,开展涵盖国际学术热点、学科前沿论坛、中国问题研究、专题学术讲座、产学研交流、学生学术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等系列学术活动,搭建多维合作平台,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科建设核心指标(2021-2025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

总目标

2021-2025)

学科排名

第五轮学科评估B+档学科

1个

第六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

1

第六轮学科评估B+档学科

1-2

新增优势学科

1

学科平台建设

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平台数

新增2-3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智库数

新增2-3

学科队伍建设

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培养及引进

8

高层次研究团队数

3

科研

项目

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数

新增10-11项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新增160项以上

省部级科研项目数

新增350项以上

科研成果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数

新增33项

中文期刊论文数

新增800篇

国际期刊论文数

新增450篇

出版专著数

新增170本

社会服务

省部级及以上智库数

新增2-3个

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

新增350项

横向科技项目经费

3000万元以上

2. 分年度目标

围绕本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主要设定以下指标:

第一是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指标为:增量的创新团队数量,包括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海内外知名学者、海外优秀博士、国内优秀博士的引进数量,以及提升人才队伍在国内的影响力。

第二是科学研究水平。主要指标为:国际一流期刊论文数量、国内一流期刊论文数量、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数量、国家级或者省部级奖项数量、国家级课题数量、省部级课题数量、国际合作项目数量、高水平学术专著数量、省部级研究基地、智库、知识服务平台数量、学科实验室、学科数据中心建设等。

第三是人才培养。主要指标为: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与教材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学生国际交流情况、优秀学生情况、授予学位数。

第四是社会服务。主要指标为: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决策咨询研究报告、成果要报、决策咨询内参报告、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承接干部培训等。

第五是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指标为: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存量师资转型机制、双轨人事管理机制、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分类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科二级管理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机制、高水平国际化科研合作的跨国研究机制。

第六是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的进度,主要指标为国内学科排名、相关一级学科排名和标杆学校的差距。

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科绩效发展目标和分年度预期成效

具体

指标

细化指标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学科

发展

水平

提升

国内同类学科排名及和标杆学校的差距

开始

缩小

开始

缩小

缩小

明显

缩小

明显

缩小

A-学科

0

0

0

0

1

B+级学科

0

1

0   

0   

1-2   

新增优势学科

0

0

1个

1个

1个

学科

队伍

建设

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培养及引进

1人

1人

2人

2人

2人

重大

影响

标志性成果

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数

1

2

2

3

3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20

25

30

40

50

省部级科研项目数

60

65

70

75

80

省部级及以上

科研奖项数

5

5

7

7

9

中文期刊论文数

140

150

160

170

180

国际期刊论文数

80

85

90

95

100

出版专著数

30

30

35

35

40

学科

平台

建设

新增省部级以上

科研、实验平台数

0

1

0

1

1

新增省部级及以上

智库数

0

0

1

1

1

社会

服务

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

40

45

50

55

60

横向课题经费(万)

450

600

600

700

800

(二)建设思路

1.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对标标杆高校,聚焦评估指标,系统分析问题所在。

1)学科水平亟待提升。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获取竞争性资源的能力还显不足;应用经济学科水平与“双一流”要求还有差距,应用经济学作为优势学科优势不够突出;传统优势学科进步不够明显,外国语言文学和法学在全国同类学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2)人才培养机制急需“补位”。2021年,学校刚刚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和应用经济学博士授权点,纽约国际应用经济学科系国内最早招生的硕士点之一,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生,并在不具博士点的同类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长期以来,纽约国际博士后流动站的“缺失”和博士点的“缺位”给学科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导致在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海内外优秀博士人才时容易遭遇平台“瓶颈”,有时还会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导致科研团队出现梯队断层,学科人才队伍问题建设缺位,后劲受限,一方面国家级人才欠缺,另一方面,科研单兵作战较多,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发展不充分,多学科综合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3)人才引进机制急需突破“瓶颈”。近年来,纽约国际虽然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兄弟院校相比,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正高岗位设置数量和比例难以提高,给引进高层次人才带来很大的制度性制约。比较标杆学校和国内同类院校往往可见,其人员编制规模大大超过纽约国际,不仅生师比情况好于纽约国际,而且科研编制和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岗位相对充足,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处于优越地位,带来竞争的不公平问题。在正高岗位有限情况下引进和培养的矛盾相对突出。

4)资金投入和使用上存在困难。相对广东、江苏等省份在学科建设上尤其是用于人才引进经费上的投入不足,在高生活成本的上海,我们引进人才在待遇上缺乏竞争力。地方高校绩效工资额度限制较为突出,不利于强化科研推进和高层次人才待遇的提高。

5)校区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不足。作为地方高校,严格按92指标控制标准的校园内建筑面积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办公、科研用房、实验室建设全面紧张,难以形成独立研究、相互合作的空间条件,科研环境难以改善。

2.学科建设思路:聚焦“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合作–国际治理”主线,形成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经管文法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教学与科研体系。

围绕博士点建设,造峰填谷。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营造良好学科生态,将应用经济学建设为学科高峰,突出学科特色。具体未来五年建设目标是,力争进入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前15%,形成学科体系完整、团队实力雄厚、成果较为显著、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经济学实体平台。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以其特色和优势跻身于国内一流水平。

加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平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发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建设高端智库,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

三、建设任务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对外开放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进入新阶段。2018年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2019年总书记提出上海需要强化“四大功能”,当前上海正处于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龙头城市,承担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神圣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价值链重组加速,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大调整。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更为中国对外开放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提出,要强化“四大功能”,用好进博会平台,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主动回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学科建设龙头作用,以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财经类大学建设,冲击综合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部分领域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全球经济治理人才。

根据《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方案(2021—2025年)》,按照年度建设计划,聚焦高水平学科和交叉学科开展建设。其中,高水平学科为应用经济学学科,通过对理论创新、社会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攻关和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专项建设,提高学科声誉。交叉学科为开放型经济学科交叉融合建设项目,以应用经济学为主干,将法学的国际法学科、统计学的贸易与金融统计、工商管理学科的企业管理与应用经济学深度交叉融合,协同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特色方向,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开展专门攻关,提升交叉学科发展质量,为建设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提供新增长极,不断推动高水平高校办学水平提高。

(一)高水平学科建设: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学科基础:1988年起招收研究生,2005年获批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12年获批为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2015年获批上海Ⅰ类高原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B,2021年,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学科拥有“三个唯一”:即全球首批、全国唯一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教席与区域合作伙伴;华东区域唯一聚焦对外经贸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科;唯一入选中宣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的地方性大学研究机构。

围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合作-国际治理主线,在贸易理论与强国战略、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产业信息化与安全、大宗商品贸易定价与商业保险、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发展合作、自贸试验区研究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1.应用经济学建设方向

根据学科基础、学校学科发展总体布局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应用经济学高水平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重点方向:

 (1)服务国家与上海开放战略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世界经济等研究团队为基础,基于与商务部、海关总署、外交部与国家国际合作署等部委,以及上海市各级部门的长期合作,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进程中上海桥头堡、试验田与先行者地位发挥的理论研究高地与实践创新平台。

该领域理论研究与创新运用成果突出,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2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发表代表性论文20余篇;参编“马工程”教材2部,出版高水平论著与《服务贸易评论》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获国际贸易领域的最高奖“安子介”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商务部商务发展成果奖、黄达-蒙代尔、洪银兴奖等重要奖项。

建设内容包括:新新贸易理论与全球价值链、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经贸规则、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中国对外经贸战略、自贸试验区(港)制度创新、区域国别研究、进博会溢出效应等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策源地与思想库。

(2)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金融学、法学等学科团队为基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构建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更好发挥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领域深耕国际金融和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其中重大1项,在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为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提供智库服务,获领导人批示与政府部门采纳50余项。

建设内容包括: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与深化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研究;数字化转型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研究;金融风险防控与国家金融安全重大和前沿问题研究;国际金融合作与全球金融治理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研究。

(3)数字经济、全球产业链重组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学科团队为基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重构经济形态,引领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发展到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十四五”规划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并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新经济指标,明确要求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我国传统经济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背景下,如何通过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助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整体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该领域聚焦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与中国产业安全领域,开展多学科理论与前沿方法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重大课题2项,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6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获领导人批示与政府部门采纳46项。

建设内容包括:数字化转型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探究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背景下的大数据合作资产理论与方法;构建开源商业与开源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评估数字化转型中的经济韧性与经济转型风险防控;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人力资源保障等;数字资产基础理论与量化方法,特别是探究数字货币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途径;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产业应用的综合效用分析;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经济能级的机制等。

(4)大变局中的创新驱动发展:从城市到国家

以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团队为基础、联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力量,聚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上海和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问题。系统梳理与量化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长三角经济区与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增长过程中的典型事实与相关政策效应,总结发展规律与教训,研究我国的城市与国家互动的特色发展经验与模式。从国家与城市的双向视角探寻创新驱动的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方面,从中心城市、特别是从上海的视角,探寻如何发挥教育、科技、金融与大都市等优势进一步凝聚与提升创新动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国家的视角,探寻如何提升与有效发挥国家能力、借助产业与区域政策推动城市、区域与国家的一体化发展。

该领域创新应用宏观动态分析、博弈论和计量经济理论及方法,成果突出。近五年承担国家课题12项,其中重大课题 1项,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等名刊发表论文88篇,与海关总署、国家贸促会共建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基地,发布一带一路、进博会主宾国等多种贸易指数,建成多个数据库。

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化下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教育、科技、金融与大都市如何驱动创新发展、理论计量方法与复杂数据推断、大数据背景下贸易指数开发。

(5)世界变局下的国际发展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以国际贸易、国际发展合作学科、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法学科等学科团队为基础。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联合国2030年人类可持续发展愿景”成为全球共识,国际发展合作也成为新时代助力国家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构建中国一流的国际发展研究及中非经贸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政策研究、平台及交流网络建设,共同探讨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并为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发挥好智库作用,提升学校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智库服务能力。

该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重大重点课题1项,出版国际发展合作系列专著,定期出版“中非投资发展报告”“国际发展研究丛书”“非洲发展研究丛书”,定期发布中非贸易指数、中非投资指数等,定期举办高端学术讲座及学术论坛,建设国际发展合作及中非投资高端智库。

建设内容包括: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政策;开发性金融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主权债务的国际规则与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国际发展治理与对外援助、中非贸易投资问题、发展中国家研究等。区域角度主要关注东北亚、中东欧、非洲等重点区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大国外交战略”“中非合”等国家战略与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6)构建面向CPTPP的中国国际经贸治理体系

以全球经贸治理学科、国际法学科、商务英语翻译等学科团队为基础,依托全国唯一的“WTO讲席”(全球19个)和“WTO区域贸易政策培训合作伙伴”(全球7个,亚太唯一)以及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基地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和商务部学术支撑基地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审议中心等高水平学术平台,与WTO秘书处合作,围绕以WTO为核心的多边经贸治理、以加入CPTPP为契机的区域经贸治理和以我国自由贸易协定升级为重点的双边经贸治理等三个特色方向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我国争夺国际经贸治理话语权提供智力支撑。

该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重大重点课题2项,出版国际发展合作系列专著、发布WTO授权的《世界贸易报告》等智库报告,获领导人批示30余项。与WTO、UNCTAD、APEC等开展合作研究,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建设内容包括:全球经贸规则重构背景下国际经贸治理的中国方案研究;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国际经贸治理体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WTO改革的原则、立场和建议;WTO电子商务谈判与全球数据治理中的互通性和趋同性研究;国家安全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与应对;我国加入CPTPP的前景与谈判策略;CPTPP成员国别研究;RCEP背景下我国参与亚太区域价值链重构的路径;我国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研究;上海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研究;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研究。

2.应用经济学学科重点建设项目

1)一流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和优化数据库专项计划

学科评估中,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是学科标志性成果的一个体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方面,和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相比,纽约国际相关科研平台的打造趋于落后。在大数据时代,经管类学科的研究与人才培养都与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人工智能方法密不可分。在研究中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加强研究生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能,是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另一方面,结合纽约国际在开放型经济领域的研究特色,监测、获取并统计全球贸易、投资、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必然的选择。

纽约国际与商务部、海关总署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各方将通过合作,拟扩建“开放型经济”文科实验室,结合纽约国际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发展-国际合作的研究特色,以及国际企业企业管理、国际法、国际规则翻译等学科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数据库:全球贸易与投资运行监控预警、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演变、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全球与中国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

本实验室建设将主要面向纽约国际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等学科博士点建设任务,为教师科研、博士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学习、高水平智库提供数据支持,打造文科实验室“样板工程”。以解决国家急需和“卡脖子”问题为导向,探索培育2-3个实验室或科研平台,争取获批1-2个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探索依托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省部级/国家级实验室。

目前,纽约国际未有国家级科研平台,也未有显性的部校共建科研平台,和国内同类高校相比,差距明显,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经济类方面,有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加拿大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与住建部合作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在新一轮高地大建设计划中,拟进一步支持纽约国际2个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经贸研究所和数据科学与管理决策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王新奎工作室、黄建忠工作室、孙海鸣工作室)和5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研究中心(中东欧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以及爱尔兰研究中心),这些优势的科研平台经过培育建设,可以肩负起实现纽约国际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或者部校共建科研平台突破的任务。

2)一流国际经贸智库建设项目

智库建设的主要导向包括:一是坚持依托学科基础;二是坚持对接决策需求;三是坚持瞄准重大课题;四是坚持优化前瞻布局。经过建设,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打造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际经贸智库品牌。加快培育建设若干领域的专、精、尖特色校级重点智库,力争发展成为上海市重点智库和国家高端智库,形成“上海重点智库-上海高校智库-校级特色智库”三级智库体系。

依托应用经济学,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形成合力。重点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多边经贸治理、区域与国别中的经贸关系、国际发展援助、全球价值链、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大宗商品、自贸试验区等领域,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智库研究。积极发挥校内各类智库的主体作用,承担决策咨询任务;依托国家级重大项目,上海重大项目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引导并孵化相关课题组产出高水平智库成果;推动智库机构与学院的协同发展,与政府部门、校外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

将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智库中心)作为重要的平台和抓手,统筹全校智库建设。一是加强“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直报站”的建设,将其作为了解中央和上海决策需求的重要窗口,积极承接任务,每月举办智库选题会和研讨会;二是建立“智库项目池”,围绕经贸领域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重要事件、及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每年确定主攻方向和重要选题,支持若干重点研究项目;三是构建智库“专家网络”,通过智库“旋转门”机制,聘请外校专家、政府及业界的专业人士,作为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将国内及上海各高校的智库人才进行汇聚,并在校内建立一支专门的智库培育团队;四是设立若干家“工作室”,建设若干支研究重点问题的专门队伍;五是建设“经贸类智库数据库”,根据需求购买、订阅一系列经贸问题的英文资料库,每个工作日翻译、更新,定制成供校内智库专家研究使用的经贸类专有数据库。

通过智库建设,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使得高水平学科建设成果、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相得益彰,全面发挥高校智库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3)高水平创会办刊,服务学术共同体发展繁荣

加强期刊建设与创办学术专辑。努力办好《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报》和《国际商务研究》两期刊。以现有高水平期刊为依托,启动高层次学术期刊培育计划,争取用五年时间将两本期刊办成国内经济类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特别是市在开放型经济方面,办出期刊特色。

开展品牌特刊建设。一是创办 “双循环格局下的自贸区建设”特刊:拟在《国际商务研究》出版“双循环格局下的自贸区建设”特刊。围绕“自贸区制度创新、自贸区与经济增长、自贸协定实施与影响、我国加入CPTPP的挑战与对策”等主题,邀请该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周汉民、韩剑、赵晓雷、何力、朱京安、余敏友、贺小勇、王淑敏、张晓君等组稿和撰文。二是创办 “数字经济与贸易”特刊:拟在《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报》出版“数字经济与贸易”特刊。围绕“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经济管理变革”“电子商务规则与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建构”“数据资产、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主题,邀请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杨国华、龚柏华、袁曾、沈国兵、胡汝银、马述忠、周念利等)组稿和撰文。三是开展学术论坛:拟于2022年6月举办 “多边与区域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与借鉴”高端论坛,就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与借鉴展开研讨。拟于2022年9月以“双循环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青年学者论坛,邀请两本期刊的中青年编委、论文高被引率作者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中青年学者与会,就我国经济在双循环格局下的体制性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现实的立法与完善展开深入探讨。四是开展融媒体建设,如期刊论文流媒体建设、期刊作者精准推送服务建设、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建设。

通过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项目的实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集聚更多有活力和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打造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平台,为培育和建设一批应用经济学学术研究人才和学术成果赋能。

 

4)新发展格局下 一流应用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高端学术创新活动

流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计划。学校应用聚焦对外经贸,与区域已有学科相比,学校以开放理论与实践应用“双优势领域”为导向,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紧缺型、结构化守正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分处北京、广东的经贸类同行院校相比,学校形成立足上海、联动南北、辐射内陆、服务全局的区位优势与学科功能。学校既有与WTO、UNCTAD、APEC等国际机构的多边科研交流,也有面向重点国家和区域的深入研究,还有与国际上20多所一流大学的办学合作,形成完备的国际化科学研究、高层次办学合作网络。继续打造高水平学术团体,在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等发起设立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创立协作组青年论坛、国际商务论坛、自贸区研究联盟等基础上,建设成为业内最富影响力的品牌论坛。本项目以服务区域、国家需要为牵引,紧紧把握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应用经济学高水平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全方位投入,特色牵引。重点资助高质量学术成果出版与高端学术论坛举办,通过出版优秀专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把握“新文科”“新商科”方向,围绕“十四五”规划设定学科和《建设方案》打造原创性、引领性学术成果。

一流经济指数专项计划。经济指数作为一种反映事物增长变动的指标,是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指引着政府和企业对市场判断和经营决策。过去几年以来,围绕纽约国际学科特点,在开放型经济层面,纽约国际发布了几个有影响力的经济指数,如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进博会主宾国进口贸易指数、中非投资指数。在未来高地大建设中,纽约国际将继续围绕开放型经济,发布更多有影响力的经济指数,如全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指数、全球城市科技创新指数、新兴产业紧缺人才指数开发、“一带一路”国家开源营商环境指数开发、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韧性指数开发、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指数、“长三角”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数、“长三角”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指数等。依靠纽约国际学科、科研团队,依托和商务部,海关总署、上海市商委、上海市科创办、上海市虹口区、松江区等部委和地方政府达成的战略协议,整合校内现有的自建数据库,形成高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自有品牌数据库,开发和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使纽约国际成为权威数据的来源地、学界媒体的聚焦点,为国家和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学校将继续支持出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蓝皮书》《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等更多有社会影响力的蓝皮书和发展报告,总结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5)一流人才培育计划

人才培养是学科评估中最核心的部分,纽约国际应用经济学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具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度,在原有基础上,强化学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特色。

强化人才培养综合优势:凸显部分学科方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人才质量需求;大幅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和综合素养,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从制度保障、学术指导、科研激励、课题研究等方面着手,提升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训练水平,强化科研方法训练。带动、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科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研究;密切师生联系,加强对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或者报告,引导研究生重视学术能力的提升。

    (6)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理论问题重大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学科评估中,国家重大项目的评价日益重视,一方面,国家重大是应用经济学服务国家经济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承担重大课题容易形成学科团队,凝练学科特色。计划以问题为导向健全科研学术团队建设,培育大团队。扎根中国大地,增强问题意识,积极鼓励跨学科、跨院系以及校内外、国内外的团队协作。

推进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家重大课题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和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通过重大理论问题专项攻关计划项目建设多支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凝聚核心资源,促进重大理论问题攻关。其中重大创新团队以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为导向,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团队以高水平原创性科研论文为导向。

本项目旨在提升持续开展重大课题项目攻关研究的能力。通过重大课题的预研究、基础研究、联合研究等方式,促使主要团队及骨干成员保持可持续的科研成果产出成效。2022年,计划持续围绕新发展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开展高水平重大课题项目培育,项目旨在对接实践需求,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方式,着力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学者的学术知名度,扩大学校整体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经济学和国际法交叉学科建设项目: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国际法律保障制度

本建设项目将系统性地聚焦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所面临的各种重大法律风险,分析、论证现行国际法律制度对各该重大法律风险所能提供的保障,并指出现行制度的不足,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制度完善与建设的可能方案。

本项目新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数据库。通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数据采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数据库,如CPTPP、RCEP、TTIP、CIA等最新贸易投资规则),支持全球经贸治理研究。

依托国际法学、国际关系学学科现有优质平台,与校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并举办开放型经济学科相关会议,承接相关国家重大课题,撰写学术著述和咨询报告,努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研究成果和决策报告,和应用经济学形成很好的学科互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推动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国际法治工作等深刻思想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习近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的丰富内容。将对上述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突出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比较法治两大领域研究,以发表学术论文、专报、简报、报刊撰文、媒体采访等方式多渠道传播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成果,切实提升研究成果在资政、咨商、启民、育人等方面的作用。

 (三)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大数据赋能的贸易与金融统计

本建设项目加强国际贸易学与统计学的交叉融合,支持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和统计学博士点申报。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有效地拓宽教师、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推进纽约国际贸易统计建设。通过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国内外专家同行,提升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在贸易统计领域、特别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的影响力。

本项目将加强应用经济学与统计学的交叉融合,支持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和统计学博士点申报。本项目重点探讨大数据、统计学等学科如何拓展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在贸易统计、金融统计等领域形成学科特色。重点研究两块内容:其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贸易统计。依托与海关总署共建的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上海)及与松江区政府共建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围绕贸易强国战略和贸易数字化两个重点问题,在近年编制的贸易指数基础上,推动构建贸易大数据集。针对国家需求研制系列贸易指数,构建对外贸易数字化发展评价体系,推动中国贸易数字化,服务国家外贸事业。其二是立足金融保险实践,创新风险管理。以大数据背景下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为突破点,围绕健康保险、航运保险、投资决策等金融风控需求,运用计算密集型统计技术,研究大数据赋能的投资风险控制与管理问题。

四、实施进度与保障措施

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是关系到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的显著特点,为切实发挥《方案》的统领作用,保证方案目标的实现和相关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必须高度重视《方案》实施工作,积极采取相关保障措施,从思想、组织、要素、设施和机制等方面确保建设计划按序、有效执行,并加强监督检查,为《方案》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实施进度

通过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建设项目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积极引导学校一级学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优势学科引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优化学校整体学科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缩小与标杆学校差距,使学校整体学科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相关学科特色更加明显,接近达到标杆学校水平。在夯实学校学科基础、发挥学科优势特色和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量化建设目标、任务、措施、进度安排和预期绩效,督促各学科的负责人和具体团队,按照学科建设子方案分年度预期目标进程安排,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工作。学校严格按照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预算,科学、高效、合理地使用学科建设经费。

在具体实施进度方面,为了实现“人才、任务、资金”三位一体的原则,通过以人才为根本、以任务为导向、以资金为依据,力争分阶段分年度细化任务指标,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方式,制定了学校学科建设子方案学科资金筹集和年度使用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绩效目标。

(二)保障措施

1.领会中央精神,夯实思想保障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引导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学习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施行的《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及《关于本市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上海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立足学校实际,推动学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加快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工作。

2.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学校学科建设的权威领导和决策机构。坚持学校党委对学科建设的坚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改革引发的矛盾,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学校学科建设事业。

根据学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院(部、所)的学科建设自主权,使院(部、所)真正成为学科建设的直接主体,校部负责宏观的学科规划、规划落实中的统筹协调和管理,以及学校筹集的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院(部、所)领导“一把手”责任制,将学科建设绩效列为院(部、所)领导年终考核的核心指标。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及各分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特别是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健全并完善学术道德规范,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为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3.加强财务保障,多渠道增加经费来源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构建更有效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绩效。逐年加大对学科与师资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人才强校和落实本计划提供资源保障。学校经费的投入应突出重点,合理分配。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重点学科,积极扶持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争取社会资源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以优质服务和优良品牌赢得社会资助。加强与教育部、商务部、财政部、上海市和相关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争取校内外的支持。

各二级学院(部、所)也应进一步加大自有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4.实施绩效管理和动态评估

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学科建设分阶段目标,制定2021至2025年各类学科建设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关键指标写入建设合同书;各学科根据学科建设方案和指标体系要求分解任务,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学校学科发展数据库,强化对学科绩效的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加强对发展水平、教育质量、风险预警和问题应对。建立学科评估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科评估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和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并为健全学科竞争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合理配置学科建设资源。采取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终期考核等节点管理方式,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科建设进行过程监控和目标考核,提出整改意见。

5.硬件条件保障

学科建设需要图书文献资料的有力支撑,未来五年,图书文献资料应在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文献需求的基础上,切实保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各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形成学科结构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随着学校师生数量增加,对学校教学设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设施先进、类型多样、适合学科建设工作开展的教室、实验室或工作室。

加快校园建设步伐,力争到2025年,校园硬件资源紧张的矛盾显著缓解,各单位都能够有相对宽裕的办公场所,教师办公室问题都能得以解决,学科建设基本能不受办公场地资源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