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一流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

索取号:102730509000-2021-0006发布时间:2021-06-16浏览次数:6810

一流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内容和质量代表着学校的实力、特色和水平,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流的学科是一流人才的集聚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推动新知识发现、推进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地,是一流大学的根本标志。

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推动学校部分学科早日迈入一流学科行列,进而使学校成为国内、国际影响力显著的一流大学,提高学校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凝聚优秀人才团队,多出高质量成果及培养高水平人才,学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学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学校形成了以应用经济学为中心的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多学科协同发展布局。

1学科结构建设日渐合理、学科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将学科专业建设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地位,确立了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学校新增理论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学校拥有七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从35个增至45个,覆盖了学校经、管、文、法、理五大学科,学位点数量和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适应提高办学层次需要,结构得到优化,对学校学科建设构成了重要的支撑,为学校申请博士点建设单位和多学科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学校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高原学科建设,推动校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落实一流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以学科为单元,以一流为目标、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强制度建设,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法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相比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对排名均有提升。

2.科学研究推进精品战略,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学校定位转型发展和申请博士点建设单位的需要,学校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以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学校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集中,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特色研究区域,提高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智力支持能力,科研水平也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成果较“十二五”增长明显,截至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级课题119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67.6%;省部级科研项目290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33.03%2016-2020年,学校国内权威期刊论文582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90.82%2016-2020年,学校国际期刊论文发表(SSCISCIA&HCIEIISTP234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41.82%2016-202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5,同“十二五”数量持平,其中张翼飞教授和齐佳音教授分别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是学校首次在国家级科研奖项上获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由孙海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演进与国际经贸格局变迁研究”(15ZDA058)和齐佳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治理研究”(16ZDA055)以“免于评审”的方式圆满结题,这两个重大项目在学校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2019年,张磊教授“美国长臂管辖中的贸易合规官制度及我国应对机制”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获批立项。2020年,王朝科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体系化研究”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获批立项。此外,通过人才引进,学校还转入国家社科重大以上项目5项,有力的支持了博士点建设。

3.大力加强平台建设,智库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进一步聚焦世界贸易组织结构性改革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在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以及推进落实总书记交付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中,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服务能级和战略承载力。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进一步优化党管智库体制机制,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持续推进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港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教育部国别研究项目,拓展经贸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与海关总署、松江区政府战略合作,推进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建设;加强与上海市商务委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贸易中心建设、进博会论坛及溢出带动效应等专题研究;拓展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战略合作,加强在企业高管培训、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成为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协同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管理决策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和中东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等2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新增5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研究中心。2019年,WTO亚太培训中心首次落户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亚太区域贸易政策新一期(2020-2022年)唯一合作伙伴,表明中国高校成功跻身世贸组织规则培训基地行列。2019年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成为全国“A区高校智库”。学校在全球经贸治理与多边贸易体系改革、国际发展合作等领域的决策咨询成果突出,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且有关部门采纳专报数量居上海高校前茅,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4.学科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学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职工总数特别是师资总量得到很大提升。

 “十三五”期间,齐佳音教授获评国家“百千万人才”和上海领军人才,黄建忠教授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再加上其他一些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目前学校拥有WTO讲席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端人才83人。

(二)学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瓶颈问题

学科建设层次有待提高,缺少国家水平的重点学科,缺乏国内一流的高峰学科,“造峰”“填谷”效应不够显著。学校以应用经济学为代表的强势学科的优势不够突出,学科建设现状与“分类建设、优化布局、凸显优势”的要求存在差距,同时学科建设也存在较多的“洼地”。

博士点空白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学校不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生培养项目,严重制约着办学层次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集聚功能和区位优势的发挥。专业硕士点的整体数量仍然偏少,和应用研究的对应不够;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未能获得B+以上学科。上海综合性市属高校中,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都有B+以上学科,这些学科都顺利获得上海市高峰学科资助,纽约国际仅有两个高原学科,优势学科不够突出,未有上海市高峰学科。

学科发展机制不健全、学科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有待优化。一级学科负责人制度缺失,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不少障碍,尤其是院(系)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建设机制比较薄弱。

2. 学科科研体制优化和学科科研水平提升问题

学校高水平论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省部级以上获奖绝对数量和师均数量离应用研究型高校具有一定差距。学校学科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一些历史上的传统优势学科,科研水平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和全国同类学科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学校标志性科研成果显色度不足,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等学科在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省部级以上获奖和中英文顶级期刊上,缺少重大标志性成果。

以决策咨询研究为代表的应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横向课题数量和经费数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在国际贸易决策咨询研究领域的核心智库角色有待巩固。

3.科研人才队伍问题建设缺位

在学科队伍方面,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不够。一是高水平师资规模过小,学科集中度低,缺乏更多的领军人物和成长中的后备领军人物,成为制约学科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难以形成学科人才高地的溢出效应;二是限于可持续的学科建设资金支持,海外博士,尤其是海外名校博士缺乏,对主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也难以支撑学校国际化的学科特色;三是学科后备骨干的培养、学科梯队的建设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落实,部分学科长期持续建设乏力的状况已经出现,学科后备人才的培育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四是国内外师资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海外高水平师资聘用渠道还不够畅通。五是个别学科存在人才断档情况,个别学科随着60后多名教授的退休,未能正常晋升与学科地位匹配的教师职数。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学校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入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上海战略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和贸易强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学科群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必将引发学校内部的深刻变革,为学科群加速超越提供了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三大任务”“五个重要”和“四大功能”目标要求,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面提速。

2.学校“开放”“特色”发展理念符合教育现代化2035的精神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任务,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学科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长江经济带教育创新发展、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上海教育发展得益于不断扩大开放,在国家战略和全球坐标系中谋发展。

3.争取突破应用经济学博士点,为学校发展迎来更大空间

一方面,博士点的缺失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学校研究生教育36年,未能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严重制约了学校在人才引进、学术科研、国际交流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优化经管类学科人才培养结构”,“增加金融、航运、贸易领域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的要求。上海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相比,以对外经贸为特色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总量不足。学校若能突破博士点建设单位,能有效增加贸易金融高端人才供给能力。

(二)面临新形势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将处于深刻变化之中,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学校未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将面临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外部环境。

1.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学科发展带来新挑战

201510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两个一流”的建设将会强化不同类型大学的定位和分化,如何在新一轮大学及学科建设中合理定位并获得发展优势是学校学科建设及学校发展的重大命题,是关系到学校在未来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办学资源竞争及优质生源竞争的重大问题。

2.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及高教布局结构与发展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挑战

2015末,《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出台,明确提出形成适应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明确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学校作为地处上海的财经类高校,必须抓住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入决战阶段的机遇,进一步契合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上海“稳步提高经管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应用研究能力,着力打造办学实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财经类高校”的战略举措,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弯道超车。

3.学校进一步转型发展对学科发展提出新要求

学校在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完善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建设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等方面将遇到严峻挑战,需要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认真应对,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解决。“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原有教学为主型学校发展的基础上,办学定位逐步向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型。“十四五”期间,学校需加速推进完成向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路径。

三、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创新为导向,以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交流为使命,以改革为动力,学科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和科研成果为落脚点”的指导思想。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办学定位,突出对外经贸特色,建设综合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建设一流学科为重点,经过五年建设,学科群成为开放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学科群,所属学科与对标高校学科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建设内容)

1.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办学转型,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多科性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组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

各一级学科以新增博士点授予的文件要求为目标,经过三年建设,到2022年年底,外国语言文学、法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满足博士点的最低要求(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凝练学科特色,凝练博士点建设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教育部学科评估方面,应用经济学(高原学科I)和工商管理学科(高原学科II)国内竞争力明显提升,力争进入B+,努力进入上海市教委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高峰学科建设),个别优势的二级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外国语言文学(教委重点学科)、法学(教委重点学科)、统计学成为有特色的重点学科,获评B级,在某一或几个研究方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力争进入C+

新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学等数个新兴学科,为学校多学科发展、新商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奠定基础,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区块链、大数据和经济、管理、外语、法学方面形成交叉学科。

2.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打好学术根基,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环境,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十四五”期间,到“十四五”末间,在校留学生中硕士研究生超过100人,博士研究生超过50人,学校研究生出国交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培养体系。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上,通过制定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建立适应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开展双语教学、加强教材与导师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以及实施国际化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努力,使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

3.在科学研究方面:立足我国40年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瞄准学科前沿,进一步增强国内权威期刊和国际论文发表能力;围绕国家需求,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协同创新,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体现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在未来五年,各学科以博士点建设为目标,在高水平学术论文,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级科研奖励等标志性成果上获得突破。

4.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着力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发挥学科领军人物引领作用,培育学术创新团队,形成若干不同层面的创新团队,打造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学科队伍。

5.在社会服务方面: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发展交叉学科,积极开展高端智库建设,着力发展一流学科智库平台。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成为国家和地方重要的战略咨询智库,保持在上海市属高校的领先地位。

6.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弘扬学术精神,推进学科建设”为主题,开展涵盖国际学术热点、学科前沿论坛、中国问题研究、专题学术讲座、产学研交流、学生学术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等系列学术活动,搭建多维合作平台,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四、“十四五”学科建设主要任务及重点举措

(一)以博士点建设为目标,引领一级学科建设

实施学科攀登计划,造峰填谷双管齐下,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依照博士点申报的要求,统筹协调全校资源,集全校之力,推进博士学位点建设,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围绕博士点建设目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基础上,推动科研团队组建和科研团队负责人机制的建立;在深化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同时,突出重大任务引领对科研成果及学科建设水平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021年,应用经济学力争获得博士学位点;2023年,外国语言文学、法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经济学等学科满足博士点的最低要求,学科特色复合新增博士点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十四五”期间,争取获得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个别学科突破进入B+,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15%。工商管理、法学、统计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5%,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30%,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40%。“十四五”末,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争取有优势学科能突破进入A-

(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优化学位点结构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十四五”期间,在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与结构上,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十四五”末,在校博士生数量突破50个。

 “十四五”期间,在优化学位点布局上,重点培育并力争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政治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带动交叉学科建设,在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区块链、大数据和经济、管理、外语、法学方面形成交叉学科。在已有的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建设上,遵循“优先发展目录内二级学科学位点”的原则,提高目录内二级学科覆盖面。凝练学科特色,在每个一级学科方向,凝练出一个交叉学科方向,为博士点建设做准备。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制度体系构建上,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国家教指委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提高现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色孵化和品牌声誉建设,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增加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数量,“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加专业学位点7个以上,力争设立公共管理、税务、资产评估、保险、旅游管理、物流工程、对外汉语教育、新闻传播等专业硕士点。

 “十四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全面建设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体系,以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允许学生按个人志趣和学术专长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通过课程训练、出国深造、合作研究等方式把研究生培养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同时,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导向,设立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人才培养实验区,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完善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科团队、学术研究和智库服务结合起来。

(三)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集聚学科建设优秀人才

实施“人才集聚”计划。积极鼓励制度创新,进一步优化师资聘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灵活、高效的学术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机制。学科队伍建设从基本队伍建设、后备梯队建设和带头人队伍建设三方面同时狠抓落实。通过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科队伍建设计划的实施,不断深化学科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营造引进人、培养人、用好人、留住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创造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打造能够有效支撑学科发展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高地。

推进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家重点(重大)课题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和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着力构建一支以优秀拔尖人才特别是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优秀教师为骨干,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富有团队精神、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队伍。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有计划地选派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出国留学深造,拓展教师知识结构,增强学术能力。

推进“高端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和校内“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按照公开竞聘、择优支持、合同管理、严格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采取开放竞争、统筹保障、目标激励的聘任新机制,加快汇聚和培养一批高端学术创新人才。

建立学校一级学科带头人制度,厘清一级学科带头人和院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依托国家和上海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四)以完善评价机制为重点,提升科研水平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深度激发科研活力;激励约束相统一,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体现分类管理原则的科研激励机制,增加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减少影响科研热情的制度障碍。完善学术评价标准,改变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方法,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进一步梳理完善国际学术期刊、国内权威期刊(AB级刊物)的认定标准和绩效奖励办法。探索把科研对社会的贡献纳入到考评标准,制定符合学科学术发展规律的评价方式。加强科研机构和科研创新研究平台的管理,完善各类科研机构的设立、建设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横向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研人员主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服务。

进一步提升科研论文发表、课题立项的水平和层次。积极鼓励教师在本学科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家有重要影响的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争取学校学术研究地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推进精品战略,提升课题立项水平和层次,争取标志性成果,注重学术研究的知识创新与提升。

 “十四五”期间:一是提升论文、专著质量和数量,力争在国外学术期刊或被SCISSCI收录的论文超过200篇,其中国际一类等突破性论文10篇以上,力争发表在CSSCI上的论文超过1000篇,其中中文A类论文在20篇以上,力争出版专著或教材150部。二是提升课题立项水平和层次: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150项,省部级项目400项。再接再厉,再争取获得5项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含教育部重大项目)指标。三是科研获奖上,争取获得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

(五)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打造智库平台

 “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型科研平台,分层分类开展学科建设;推进成果转化提升产学研一体化水平,打造高水平特色智库。聚焦世界贸易组织结构性改革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在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以及推进落实总书记交付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中,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服务能级和战略承载力。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各学科与相关产业融合力度,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改进校企合作方式,与企业共建创新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校府合作,当好政府决策顾问,通过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搭建校府合作平台,鼓励各学科、各研究单位进一步提高服务政府决策能力,完成理论研究成果到政府决策内容的转化。

推进高水平智库建设。聚焦世界贸易组织结构性改革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进学校以人文社科领域基础性研究见长的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服务能级和战略承载力。进一步优化党管智库体制机制,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完善经贸信息直报站,不断提升决策咨询水平和能力。

整合校内非常设研究机构,成立智库研究院(高等贸易研究院),打造以学术学科为根本、以专业智库为基础、以高端智库为引领的智库体系,助力学科体系发展,提升智库服务能级和水平,打造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国际经贸智库整体品牌。制定智库成果的认定、绩效奖励和智库人才职称晋升的制度文件,不断提升决策咨询水平和能力。

五、“十四五”学科建设保障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学校学科建设的权威领导和决策机构。坚持学校党委对学科建设的坚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纽约国际588888线路检测中心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与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改革引发的矛盾,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学校学科建设事业。

根据学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院(部、所)的学科建设自主权,使院(部、所)真正成为学科建设的直接主体,校部负责宏观的学科规划、规划落实中的统筹协调和管理,以及学校筹集的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院(部、所)领导“一把手”责任制,将学科建设绩效列为院(部、所)领导年终考核的核心指标。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及各分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特别是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健全并完善学术道德规范,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为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加强财务保障,多渠道增加经费来源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构建更有效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绩效。逐年加大对学科与师资建设的投入力度,为人才强校和落实本计划提供资源保障。学校经费的投入应突出重点,合理分配。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重点学科,积极扶持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争取社会资源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以优质服务和优良品牌赢得社会资助。加强与教育部、商务部、财政部、上海市和相关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争取校内外的支持。

各二级学院(部、所)也应进一步加大自有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三)实施绩效管理和动态评估

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学科建设分阶段目标,制定20212025年各类学科建设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将关键指标写入建设合同书;各学科根据学科建设方案和指标体系要求分解任务,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学校学科发展数据库,强化对学科绩效的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加强对发展水平、教育质量、风险预警和问题应对。建立学科评估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学科评估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和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并为健全学科竞争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合理配置学科建设资源。采取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终期考核等节点管理方式,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学科建设进行过程监控和目标考核,提出整改意见。

(四)硬件条件保障

学科建设需要图书文献资料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图书文献资料应在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文献需求的基础上,切实保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各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形成学科结构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随着学校师生数量增加,对学校教学设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设施先进、类型多样、适合学科建设工作开展的教室、实验室或工作室。

加快校园建设的步伐,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校园硬件资源紧张的矛盾显著缓解,各单位都能够有相对宽裕的办公场所,教师的办公室问题都能得以解决,学科建设基本能不受到办公场地资源的约束。









附表:一流学科建设“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三五”

状态值

十四五”目标值

1

学科布局优化数

5

10

2

优势学科数

2

4

3

高层次研究团队数

0

3

4

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数

4

5

5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119

150

6

省部级科研项目数

290

350

7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数

15

40

8

中文期刊论文数

582

800

9

国际期刊论文数

234

450

10

出版专著数

105

150

11

高质量著作数

/

2

10

12

年师均科研经费

万元

6.1

7.5

13

纵向课题经费

万元

3041

(至2019年)

5000

14

横向课题经费

万元

1720

(至2019年)

2500

15

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平台数

10

15

16

省部级及以上智库数

3

5

17

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

212

(至2019年)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