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边缘性人格……

发布时间:2015-06-02作者:设置

    魏老师(化名)是一所中学的政治老师和班主任。29岁的他在学生和同事眼中是一名有思想、有激情、爱创新的老师,也是一个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大量工作的“工作狂”,因此收获了别人无法比拟的荣誉,学校早已把他视为先进教师的典型。

  然而,他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让人捉摸不透。他不善于与人交流,与同办公室的同事几天都不说一句话,但却下笔千言,毫不费劲就写出上万字的博客日志,还与一名女教师产生了一份特别的情愫,尽管未曾越轨。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到了夜里竟然经常嫖妓!结婚3年,他有一个女儿,因为妻子对“红颜知己”的不满,经常引发夫妻口角。最后在今年7月25日,他留下一封长信给学校领导后,便失踪了。
  法律专家称,嫖娼虽然不算犯罪,但也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患有精神心理问题者如果去嫖娼,同样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在现行司法实践中,还鲜见嫖娼者因心理疾病免责的案例。
  我恨你,但我又离不开你
  在离家出走前,魏老师每天躲在一个无人的办公室里拼命打字,给妻子,给宝宝,给领导写了很长的信。
  他竟给妻子留了100多页A4纸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信,长达数十万字,详细记录了他们今年以来每一天的生活感受,记录妻子的每一次微笑与生气的时间和原因。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妻子的爱与责怪,但始终认为妻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从6月份开始他严重失眠,每天仅睡2个小时,还在带初三毕业班,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给妻子写信。他责备妻子不理解自己,反复表示他与那个女教师之间没有她想象的那样。
  妻子从中看到他们之间发生的很多误会,回想起6月份他离家出走之前,每天极少吃饭,导致人急剧消瘦,面色难看。她大为不解:生活中的小误会,明明可以用语言说明,为什么不做解释,却详细地写下来呢?
  他在给领导的信中说,我要让我的老婆做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要为她写完一辈子,现在不给她看,到时候给她一个惊喜和感动。可是,妻子接到信后却说:“我很怕看他的东西,很累。”
  韦志中:假如你和一位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有亲密的关系,例如是他的知己好友、女朋友或妻子,他会把你想象成完美的偶像,但是很快又将你否定,贬低得一钱不值,切齿痛恨。他对你在极端的完美与贬低之间来回的转换,和他朝夕相处的人是备受煎熬的。但他却不会离开你——他嘴上不是说“我恨你”就是说要“离开你”,但他会赖在你身边,例如魏老师在失踪了1个多月以后,还是回家了。这种亲密的关系极不稳定,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有时会攻击自己,例如魏老师通过折腾自己的健康,如不吃饭、拼命写信等来博得妻子同情。
  我随时有可能被抛弃,所以我要努力
  魏老师在信中总说这一类话:“要努力工作赚钱,带妻子和女儿周游世界”;“别人有的,他们也一定会有”;云云。他对妻子的爱,在100多页的文字中,真的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他在教师工作中也是以爱出名,对学生无以复加的爱,想让他们成功,不能容忍学生犯一点错误,最终让学生有点惧怕他,只好敬而远之。
  韦志中:这种人会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被抛弃的可能性,无论这种可能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他害怕被忽略和被抛弃,所以他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很好,去避免被别人抛弃的可能,尽管这是他在杞人忧天。在人际交往中,他是不会让别人先说“再见”的,他总在别人之前先说。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为了不在关系中被抛弃,他宁愿先放弃这段关系。其本质是对局面的控制,只有让所有的事件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让所有的人都被自己控制住,才有安全感。一旦有一些事是自己不知道的,比如一些人有几天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他就会变得很慌张。对于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他只有一会儿不见到,或者收不到短信回复,他的电话就会打到,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在与人的相处时,像八爪鱼一样抓住爱人不放,用“爱如潮水”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就是他的爱就像潮水一样把你淹死。
  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我不够好
  魏老师在信中通篇都是强烈的自责,可以想象他有很强的负罪感。他把班上一个学生得了白血病,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生病这些事情都归罪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报应,应该得到惩罚。他甚至认为,与妻子之间的争吵也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他准备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隐姓埋名,了此一生。
  韦志中:这种人办砸事情时,这是内疚;然后怪自己为什么没做好,这是自责;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这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
  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一、直接伤害自己;二、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效果,对别人动手,别人受到伤害后反过来伤害我,比如借了别人的钱不还,等着别人来打我、骂我;三、一些他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到了关键时候就会做砸。
  这一类人还有逃避的特点,就是什么都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尼姑,到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这表面上很洒脱,实际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时光来毁坏自我的价值。
  死给你看,你才会关注我
  魏老师在信中多处提到了死,例如,如果他死了,请妻子一定要照顾好与他相知的女教师;他最后要用一种“符合自己身份的方式”光荣地死去,等等。
  韦志中:极端的时候,他们会用自杀或自伤的行为引起别人的关注,具体表现行为反复的自杀,做出一种自杀的姿态。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那么一次就可以做到了。但是这类人并非真的想死,他的“自杀”只不过是反复表演给人看的,甚至是表演给自己看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让你关心我,关注我,感觉到我的存在。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忍不住用嫖妓的方式发泄情绪,是魏老师心中最大的痛。他最后选择将这一切告诉妻子、红颜知己和学校领导:“我白天是人,夜晚是鬼,出入于各种廉价肮脏的小洗头房。”这样的生活早在结婚前就开始了,已经持续了7年。他反省、自责,想改变自己的这种异常的生活,但难以自拔。
  韦志中:这类人的情绪长期不稳定,容易被激惹,焦虑、烦躁、愉悦、空虚、孤独,种种情绪以小时为单位反复在其内心上演,根本无法控制。如果空虚和孤独的情绪持续很长时间无法解决,便可转化为身体上的亢奋,当亢奋聚焦到生殖系统上,他便可能成为一名性成瘾者:一天手淫很多次,经常去嫖娼,或者发生一夜情,以此缓解内心的空虚。
  人格在精神分裂与神经症之间
  在警方的帮助下,大家终于找到了魏老师。妻子表示以后不再随便猜疑他,可是他不久以后突然告诉妻子,他同时爱妻子和女教师两个人,要妻子接受这个现实。
  一家脑科医院已经明确了他有“人格分裂”的症状。他说,他很清楚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医生讲的道理我全懂,但是不会有什么用的,之后他就以各种理由拒绝去医院。
  韦志中: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阿道夫•斯滕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一时的应激,例如遇上变故,会让这类人产生极端的想法,进而演变成偏执性的人格障碍或者解离性人格,但算不上精神分裂。就精神分裂症来说,精神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内在的自我是分裂的,二者“互不来往”;神经症是两种外在行为与内心互相冲突,不相上下;而解离性的人格时而合并,时而分开,介乎于精神分裂与神经症的“边缘”。
  重建人格体系有难度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原因是在人格的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的道德模式、人际交往模式、亲密关系模式都趋向多元化,让人们无所适从。
  韦志中认为,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单纯的年代,大家的价值观统统一样,人们自然不会出现人格上过大的偏差。现在正是处在一个混乱的,正处于转型的社会阶段,社会道德体系、亲密关系模式、人际之间的信任是多元而混乱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就不足为奇了。
  这类人一旦形成这样的模式,就会影响到自我评价、快乐程度、幸福感,还有亲密关系的相处能力。他们不认同自己的价值,觉得别人也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崇拜和攻击,自大和自卑,在这类人当中非常常见。
  韦志中称,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适宜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来整合其认知、情绪、人格,结合辩证思维、辩证行为,使他能重新认清自己。也可以通过团体治疗,在小组中验证自我认知来促进心理重建,最后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非常必要。
  目前,实际操作上还有难度,因为这种人格特征是在几岁到十几岁之前形成的,那正是个人心理发育与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和身边的父母亲互动形成了对自我的攻击和各种自我表现的方式。韦志中称,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来重建人格体系。
  (文中涉及案例部分,已经按照心理咨询伦理设置进行调整,请勿对号入座。)
  国内“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不稳定,具有显著的冲动性;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具有下列5条或以上表现:
  (l)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
  (2)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特点是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贬低他人之间摇摆;
  (3)身份障碍: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
  (4)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鲁莽的驾驶、狂吞滥饮;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自伤行为;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移定如心境恶劣强烈发作,易激惹,焦虑持续数小时,但很少会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
  (8)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如常发脾气、发怒、斗殴等;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第1和第4条不包括第5条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关注心理咨询中文网微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