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的与不能做的

发布时间:2014-11-06作者:设置

有这样一个男生:    

     他出生贫苦。他的父亲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希望离开家乡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异地生活,于是他们家就移居异地。在一个大城市的郊区生活,父母都是洗衣店的工人。而他对富裕家庭出生的人似乎很敌视。  

    但他读书还不错,所以还是上了大学。他个性内向,平时和人很少往来交谈,安静沉默,朋友很少,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连高中时的班集体的毕业照都没参加拍,但他喜欢打篮球。  

    不过,有时他也挺主动的,他曾经为追求两个女生在校园里主动拦截她们。可惜都没什么结果。  

    有一次上课,老师让大家先做个自我介绍,但他什么也不愿说。学生都在签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他写的只是一个问号。当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却还是不吭气。大家都觉得他的脾气有点怪。  

    他是学文科的学生,主修英语,在英语写作课的作业中,老师发现他作品的内容涉及暴力仇杀,觉得他调子太消极阴暗了,要求他重新写。在和他谈话时,这个老师认为他性格孤僻,所以好心建议他去心理咨询,但他不置可否,他告诉老师他以前去咨询过了。  他说的是真话。有一次他情绪低落,他的朋友担心他自杀,就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  

    最近一周,他似乎情绪不太好。昨晚他一个晚上都没睡,好像在赶一份作业。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咨询师,当有个当事人来向你反映他的室友有如此的表现,你会认为这个男生问题有多严重?你又会做些什么?

  关心时事的人当然很容易看出这个男生是谁。他是这两天的新闻人物赵承熙。这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语系的韩国学生,开枪杀死32人后,自己也开枪自杀,制造了一起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震惊了世界。  但是,如果真有他的室友在他行动之前,来向你咨询求助,你会作何反应?你觉得如果你那个当班的心理咨询师,你会有几分机会将这场就要发生的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媒介异口同声声讨大学相关机构的不作为,对预警消息反应迟钝。但心理危机的预警有时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吃力而不讨好。你喊狼来了,三次之后,狼没有真来,大家就不以为然了。那份麻木常常让隐患成为灾难,而如果敏感到每个脚趾,你又会被快速榨干而精疲力竭。  这就是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学生工作者面临的困境。  局外人以为心理测试很有效,其实精度很有限。马加爵事件之后,云南省乃至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行在大学进行心理测试,我却一直不以为然。我的想法是仅有测试是不够的。就像体检,有了体检,照样还是有人生病,有人因病死亡,有了心理测试,还是会有误报和漏报,即使击中目标,还有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我当时的一个置疑就是:如果你通过心理测试发现有一个学生有75%的可能性是下一个马加爵,你又能拿他怎样?  现在是法制社会,你能半强制地搞全员心理测试――未来甚至这么做也是非法的――但你不能仅仅靠一份精度有限的报告就让一个人离开学校(即使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能安全了吗)。但等有一天危机真的发生,可能一切又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就学校而言,当然尽量发展有效的危机检测和干预系统,比如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高危人群后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力图改善其心理素养,同时帮助其建立从教师、同学、家长、心理咨询机构等多维度心理预警和支持系统。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早期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控制和改善。错失了个性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和关键环境,再要来做扭转工作,实在是事倍功半。  就像赵承熙,有了那些过往的经历和已经成型的个性,即使他不在大学制造悲剧,你能保证他日后在校外就不会出问题吗?其实,这是防不胜防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