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花钱多这事儿,周围的同事立即响应一片:春春说她月初发工资不出一个礼拜,卡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可算来算去,我并没有买什么像样的东西啊”。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月光族”,是很多白领的生活写照。
“开销很大,甚至于超过自身能力过度花费,并不能算是一种疾病。”精神病学专家米歇尔·勒若约(Michel Lejoyeux)指出:“这是人们有能力提高自身生活品质的证明。抑制这种花钱的热情反而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购物的热情往往是在我们感觉沮丧的时候出现,或者相反,当我们在某件事上取得成绩的时候,也会把购物当成对自己取得成绩的褒奖。
强迫性冲动购物
在我们所处的消费型社会里,购物欲望的产生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它的出现频率过度频繁,并且导致个人预算和心理平衡失调时,它带来的后果就比较危险了。这里说到的就是“强迫型消费”,它是精神极度痛苦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是一种神经性的强迫症,就像吸毒者或者厌食症患者一样。”精神分析学家玛丽-克洛徳·弗兰索瓦兹-罗利埃解释。
消费能给人带来生活条件的直观改善,可是这种改善却是暂时的。“我当时怎么没有经受住诱惑?”“我怎么能承担这样的花费?”很多人回到现实中都会感觉很痛苦,而当认识到花钱买来的东西全是“没什么用的”,这就更加重沮丧情绪。为了逃避这种情绪,人们又开始新一轮的疯狂消费——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
女人热衷于购买衣服和珠宝,男人喜欢买的是一些所谓的硬货(比如音响、电脑产品、汽车),这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购物。
马里-克洛德·弗兰索瓦兹-罗利埃解释说:“女人希望塑造她们女人的一面,而男人追求的是能体现他们权力和能力的事物。”男人和女人都希望通过购买的物品重新对自己的形象定义。通过购物,我们变成“另一个更好的、更可爱的、更容易被大众喜爱的人。”
罗利埃补充说。那些挥霍金钱给周围的亲戚朋友购买昂贵礼物的人,都是一些内心强烈渴望被人认可并且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人。
对周围人敌意的信号
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置于某些复杂的境地——债台高筑、犯罪、内疚、亲戚朋友的指责,等等。这种复杂的情况往往是他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造成的。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破坏家庭财务状况是对周围人表现出敌意的信号。通过掌控财务情况,间接地制与家庭成员间(配偶或者是父母子女)的关系,使他们的物质要求完全依靠于自己的花费欲望。
对童年的补偿
心理学一直强调童年时的创伤和挫败对整个人生的重要影响——一个总是过着负债生活的孩子,和一个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日后对金钱的态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成年人做的每笔花销都会和他/她的童年经历产生关联。”米歇尔·勒若约总结。一方面,一些人通过疯狂购物使自己负债累累,这种近乎自虐的行为,其实是提醒自己童年的不幸和磨难(比如被父母抛弃、缺少家庭温暖、家庭暴力,等等);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无节制的购物可以安慰童年时缺少爱和温暖的自己。
见证 “我不再有罪恶感,也开始有节制地花钱了”
安娜,31岁,教师
我23岁那年,母亲去世了,我突然变成了一个花钱无度的人:时不时请朋友们到餐馆吃饭,甚至给自己买了LV的包以及其他奢侈品……花的比挣的多,有时候一天就能出手三五千,很快地,我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信用卡欠款激增,我开始四处借款。当然了,我的情绪也糟透了,对自己特别愤怒,可是一到那些闪着诱惑光芒的品牌专卖店,我还是忍不住出手……
其实,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手很紧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变成了这么一个亲朋好友眼中的“败家女”。有人说我手掌五指并拢时指间有缝儿,就是个漏钱的主儿。我自己觉得害怕,真的,再这么透支下去,会出大事的。后来我听从朋友的劝告,去看心理医生,在治疗中我提到了我的母亲,她独自一人抚养我和妹妹,挺辛苦的,我们也感受到了。可母亲总是不停地提醒我们:为了抚育我们长大她是多么节俭,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她的话差不多是唠叨了,让我烦恼,也让我不安——在母亲因一次意外事故去世的几个月后,我就疯狂地花钱……
心理治疗师的分析让我明白了,我这么做就是为了发泄在心中压抑了多年的罪恶感——这是对母亲抚育我们省吃俭用而产生的。经过1年多的心理咨询,我现在已经脱离了这种状态,我不再有罪恶感,也开始有节制地花钱了。手头有富余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这种感觉是幸福的。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在购物狂的账单还是每日高筑的情况下,亲朋好友可以控制他/她的财权,帮助他/她还款,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应让购物狂独自面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应该由别人给他/她“埋单”。最好的办法是在他/她下一次“血拼”到来前让他/她好好思考。
最破釜沉舟的方法是,诱使他/她无视自己的疯狂购物,直到他/她的欠债情况到达顶点,这样才能帮助他/她彻底清醒。在他/她购物的时候,最好陪他/她一起去,因为大部分冲动购物都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发生的。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做预算
行为学家建议你准备一个本子,每日记账。每天记录下购买的物品、价格、买东西时的心情(沮丧、孤独、高兴,等等)和买东西后心情的变化(心情转好、有罪恶感、羞愧,等等)。
■ 逐渐戒除对购物的狂热
首先停止一切消费,不去大商场和超市。等过2~3周后,再重新踏入这些场所。不过,不能携带任何银行卡,只能带现金或支票,以及一张详细的购物清单。这样,商场里的物品变得平常了,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
■ 重新找到“购物的乐趣”
给自己制定一个月容许自己冲动购物的上限。重要的是从购买的物品中得到充分的乐趣,这是唯一能使自己今后的消费合理化的有效方法。
■ 寻求帮助
狂热购物的行为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咨询心理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