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自言自语

发布时间:2014-09-19作者:设置

    无论在家里还是走在街上,无论独处还是面对众人,有些人时常大声地自言自语,令别人也令自己感到吃惊。尽管没有任何异常可言,但足以使人感到不安。这种习惯从何而来,如何改善?

  30岁的客户经理Sunny坦白说:“有时候,我觉得是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字幕,我几乎会对自己准备做的任何事情加以评价。比如‘今天穿蓝色的短裙,因为天看起来不会下雨’;‘今天就带点零钱,应该够用了’。男朋友已经习惯了我的自言自语,可其他人听到后,惊讶的目光还是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可笑!”
  一种自我陪伴
  自言自语与交流毫无关系,精神病医生多米尼克·戴尔玛(Dominique Delmas)肯定地说:“这些大声表达的评价之所以特殊,因为它们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既然如此私密,为什么不把它们留在心底呢?心理治疗师罗丽·霍克(Laurie Hawkes)认为:“这是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陪伴,尤其当我们的行动格外需要谨慎和明确的时候。”因此,没有必要感到惊讶,当我们全神贯注于烹制一道菜或安装一个从宜家买回来的衣柜时,经常需要这种内心独白作伴。
  继续内心对话
  在游戏中或在入睡时,孩子们经常会自言自语。这些语言可能是鼓励、安慰或者斥责。根据观察,多米尼克·戴尔玛总结说:“在少年早期,当社会规则被纳入个人价值观之后,这种与‘内心的孪生兄弟’的对话会趋于停止。孩子逐渐懂得‘这是不该做的’,而且这么做有可能导致他们被边缘化,即遭到取笑或被视为怪异。”
  那么这种习惯为什么又会在成年后再现呢?主要原因是过于强烈的焦虑所带来的压力,我们从前为自己树立的障碍会出现动摇,于是各种抑制就此消除。精神分析师埃尔莎·卡娅(Elsa Cayat)认为:“父母的一些言语有可能污染我们的内心对话,比如‘你真没用’或‘你简直乱来’等等。使用第二人称‘你’能够证明我们正在陪伴自己。”这些独白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看法,而是从童年开始由别人根植在我们内心的观点。
  感觉自己的存在
    大声自言自语的人并没有典型的特征,不过多米尼克·戴尔玛强调,胆怯和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埃尔莎·卡娅则认为,那些大声自言自语的人需要听到自己的声音来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由于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激励,父母也从来不征求自己的意见,一些人感到被严重地忽视了,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如果这种自我否定不能觉悟,就有可能导致所谓的自我独白。”他认为这就像某些人需要通过“深呼吸”来感觉自己的存在一样,都是为了得到儿时未曾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证实。
   语言能力好的表现
  电影《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中,女主人公苏菲是一个歌词天才,她在听到歌词的上句会不由自主地编出押韵的下句,而自己还毫无知觉,她解释为自己的大脑没有过滤系统。语言能力太好的人会随时随刻把看到的、感知到的、想到的东西转化成语言,有时他们不管对方是否在听,而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他们会在头脑中自我对话。所以,如果你也是这类语言达人,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不管是用说还是写,抑或与人打交道,总之把你的才能发挥出来不要埋没。
  见证“当我们有心事的时候,就会自说自话”
  石颖,28岁,编辑
  前阵子,家里人说我有点神经质,总是时不时叫另一个女孩的名字,还会突然说“就这样吧。”她是我北京的好朋友加战友,总是深夜一起网上相伴工作,我们是双生花,会遇到相似的情况。最近这姑娘受到情感事业的双重重创,我的情况也不好。后来我意识到,其实我一直在说的话,不是对别人,而是对我自己,我希望自己接受这样的状况,就这样吧。当我们有心事时,就会自说自话。还好,这种自我保护式的说话方式就像一面镜子,在透露心声的同时,也帮我厘清自己的想法。
  怎么办?
  ■ 进行挑选。
  心理治疗师罗丽·霍克建议,当我们自言自语时,对独白进行分析:到底是谁在说话?真的是我们自己吗?这些独白是当年父母或其他亲友的言语再现吗?抛弃那些贬低自己的观点,将动作与语言联系起来,当对自己的批判开始出现时,立即抬起手,对自己说“停”。这种响亮的提示配上断然的手势,可以让我们停止自我批评。
  ■ 培育自己的声音。
  大声说话没有任何不正常,精神病专家多米尼克·戴尔玛和罗丽·霍克承认自己也这么做,而且他们相信这么做大有好处。为什么不发挥这种自我表达的积极一面呢?专家建议我们思考到底希望如何称呼自己,“小可爱”“亲爱的”“美人”还是别的?这个建议对于那些缺乏自信或自我认同较低的人尤其有益。
  ■ 给自己安排一个独白的时间。
  经常脱口而出的自言自语也说明我们有太多的思想需要表达。为了避免它们以不恰当的方式突如其来,可以为自己安排一个专用于独白的时间,比如每天5分钟,在这个时段可以大声地、毫无顾忌地自由表达。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