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公民-“我们付出的每点善意,其实都在慢慢发生作用。”

发布时间:2014-09-19作者:设置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在著作《良心论》中,他从“恻隐”“仁爱”“诚信”“忠恕”“敬义”“明理”“生生”“为为”8个方面探索了在中国建立普遍合理的善的道德规范的道路。

  《心理月刊》: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有对他人的善意,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常常会看到恶、感觉社会冷漠?
  何怀宏:首先是我们处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市场社会、公民社会的转变期——道德重建与公民社会新建混合在一起,转变过程比较迅速,我们身在其中很不适应。建立善意的社会需要制度和个人双管齐下。公民社会建立,启动每个人的善意很重要;个人的善意又需要制度的支持。
  在法治社会,法律会遏制恶——一是限制恶意变成恶行;二是即使有恶行,也不会蔓延开去。如果恶行得不到法律惩罚,少数人的恶意就可能变成恶行,而多数人有可能因此变得冷漠——不敢或不愿出来支持正义、帮助被欺凌的人,因为我站出来的结果可能是法律不支持我,我反而可能很孤单——多数人的冷漠客观上又会纵容恶的蔓延。我们现在的社会在法治方面是有欠缺的。
  现在有种说法,“只要为了正义的目标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这是不对的。既使是正义的目标,也要采用正义的手段,甚至手段、行为更要优先考虑。目标经常是在心里,正义与否很难评判,行为才是能看到的。采取欺诈或暴力的不当方式,方式首先会影响目标的达成,即使达成目标,你的手段仍然要伤害一些无辜者。
  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善的行为呢?
  通俗地说,道德行为就是能带来别人善意行为的行为——你以自己的善意、善行,能够带来别人的善行,能够影响、感染或者一点点扩大善。制度建设很重要,个人努力也很重要。个人努力一方面是要求正义,还有就是在自己周围扩大善意——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招呼、一个谅解宽容的表示,都在扩展善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付出的每一点善意,其实都在慢慢发生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去扩大善的空间,遏制恶的空间,那就是善意的社会了。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善意。所有人都有善意,包括做出犯罪行为的人其实都有,只是他们的善意被压抑了;而再好的人也有可能出现恶念——有时被一个人气得恨不得杀了他,但他大概永远不会付诸行动。
  人们的善意很多时候没有表达出来。
表达善意很重要,善意要让别人能够感知,才能够带来别人的善意。药家鑫的父亲说“我其实对他很满意,但是怕他骄傲,我的满意没有说出来”。药家鑫就总以为父亲对他不满意,他的神经是很紧绷的……每年都有孩子跳楼自杀,因为心理压力很大,觉得父母不满意,社会也不善意。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吝于表达善意、爱意,有时也会造成误解,甚至造成一些危机。
    中国人似乎不擅表达情感。
  中国人是比较内向、腼腆,这与我们比较内敛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应该学习更开放一些,不吝于表达善意。这种含蓄内敛也有好处。比如最近《刑法》修改,讲到直系亲属可以不强制作证,不必“大义灭亲”。不是说不惩罚,而是考虑到这过程不要伤害我们更看重的东西,比如亲情。中国古代的道德很大一部分是“亲亲之爱”、推恩,首先从身边的人开始,由近及远。在现代社会可以引申为从你接触的每个人开始。
  今天的社会人际交往频繁,在亲密接触中发生冲突也很常见。“善意公民”就是发生冲突时不用恶的办法解决。比如在大街上碰到有些人很不讲礼貌、不善意,你也可以选择回避,而不是去对抗、指责、“教育他一下”。最好不要让恶的链条蔓延到好人那儿去。“恶人自有恶人磨”,极端利己主义者会碰到别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碰壁多了可能慢慢就开始反省了。
  “愤青”曾因情绪过激、攻击性行为而被诟病,但愤怒好像也是改变世界的一种力量。我们该如何看待愤青们的愤怒?
  愤怒与正义感往往是有联系的,有些愤青的愤怒是出于真诚的、对弱者的关怀。但是,愤怒也很容易与别的情感混淆,比如妒忌。有些涉及人身攻击的低级愤青,透露出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态——怎么就是你而不是我掌握这么多权力、这么多金钱——这就值得反省了。愤怒确实能提出问题、刺激问题、刺激麻木的心灵,有它的意义,但是仅仅靠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其实更起作用的是倾听和理性的思考。我特别倡导一种持续的、坚韧的努力。
  社会制度也需要给予人们善意释放的渠道,鼓励善意。善意无法表达,形成压抑,有时候就会用极端的、暴力的形式发出来,可能烧伤别人,甚至烧毁自己。微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大家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包括对正义的呼声、自己的思考,也包括愤怒等情感的表达。它促使红十字会去反省,也使大家重新审视这些问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另外,善意不能包办,也不能强制。制度不要包办善意,各种各样的民间慈善机构能够成立基金会是最好的。因为善意要从自己的心里生发出来,付出善意的人会有一种自主感,这是“我要做的”、“我在做的”。如果变成强制捐款——大家看看,每个人都要捐啊——人们即使捐了钱,感觉也不好。
  “我要做”和“要我做”……
  自主和不自主,这是很不一样的。并且,生活是丰富多面的,人们的需求、需要的帮助是千变万化的,个人愿意提供帮助的方式、形式最好也是灵活多样的。每个人表达善意的方式不一样,关键是要发自内心的、自主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