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匿名攻击的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2-03-12作者:设置

    仅仅在10年前,还无法想象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简单的电子邮件,简陋的网页设计,还有56K的网速,而现在,互联网不仅在技术方面日臻成熟,而且也极其迅速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网络是开放的世界,尽管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但是,参与者却无法知道对方的真实个人信息和资料,更无法知道彼此的生活状况,未曾谋面的“匿名”成了网民的最主要的特征。

    很多人对“网络留言”这个功能又爱又恨,因为,这个功能既表露了人们的真实情感,同时又是大量胡言乱语和情绪攻击肆虐的场所。
    心理学曾经认为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攻击性会大大增加。可是,在网络中,当匿名的行为越来越多,人们的攻击性也越来越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个案
用黑白服装做心理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和托尼为了研究网友的心理特征,进行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将40位网友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穿上护士服,另一组穿上类似黑社会的黑色套装。然后让他们回答若干问题,回答错误时,就会有轻微的电流通过他们的肌体,表示回答错误。
实验方式:
1.穿上护士服,但不蒙面;
2.穿上护士服,蒙着面;
3.穿上帮派黑色服装,蒙面;
4.穿上帮派黑色服装,但不蒙面。
实验结果:
服装对心理有影响受到电流电击最多的是第三种情况,当参与者身着帮派黑色服装的时候,最容易答错问题。
琼斯和托尼发现,人们是按照所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来采取相应行动的,就是为人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做老板要有做老板的样子等等。当人们穿上职业装后,职业意识就会增强,而一旦穿上了黑色服装,下意识的就像变了一个人,耍酷去了。在这个实验里,穿上护士服装的网友亲和力和服务意识明显地提高了。不仅仅是服装影响人们的心理,而且即使身着相同的服装,琼斯和托尼发现人们蒙面对试验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把面目隐藏起来的目的就是叫别人无法识别自己,因此,就有可能为所欲为,攻击性就会大增。
当匿名的条件越多,人们的攻击性就越大,人们采取冷酷和暴躁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一个人开始网上冲浪的时候,他的性格虽然不会改变,但是,他的攻击性的一面会大大增加,更多地会选择攻击行为。或是因为对生活和现状的不满,或是无目的发泄,无论自己写什么,说什么,都不会被对方识破,也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因此,攻击行为才会高涨起来。
个案
网络交友留下资料后
现在越来越多的当红明星制作了自己的网页、博客、贴吧,互联网上不再仅仅是公共信息,而是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大量的个人信息,为了增加互动和影响力,现在众多的网站都开始运作名目繁多的单身俱乐部、交友沙龙、车友会……
苏小姐,25岁,参加了一次单身俱乐部活动,她在活动中留下了自己的个人资料,并且这些资料被收入了网站的数据库里。苏小姐不断地收到男性的留言和电子邮件,他们有的人会中规中矩地说:“希望和你成为朋友”,有的人坦诚地留下了自己的情况和资料,并且详细地向她报告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前景。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留下了大量猥亵的语言,卑鄙无耻的电子邮件非常多。苏小姐显然对此没有心理准备,极其恐慌。于是,她放弃了寻找恋人的打算,给了自己认为适合做朋友的4个女性作了回复,然后关闭了自己的资料。网络里,年龄、性别等都可伪造,甚至人本身都可虚构。8月的一天,苏小姐正要外出,突然看到一个陌生的男子向自己走来,并介绍自己就是一直和她保持联系的“女友”。正因为对方是女性,苏小姐才把自己的隐私都坦白告诉对方,比如上班路线、生活习惯、家庭住址等等细节问题,男人暗暗跟踪苏小姐,打听到了她的公司,然后,又搞到了苏小姐的电话。
当苏小姐感到自己被欺骗后,果断地跟他断了联系。但是这个男人并不死心,执著地给苏小姐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最后,苏小姐不得不报警才躲开了这个男人的纠缠。
分析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年龄、性别等信息都可伪造,甚至连一个人都可以虚构。在交友网络中,有不少男性伪装成女性,以此来接近女性,被称为“换性者”。这些人总认为他人和自己一样对待别人没有恶意,所以就不去尊重对方的真实意图。最终被对方拒绝的时候,就愤而采取纠缠、顽抗、威胁等等极端手段。这种情况是目前互联网中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疾患,属于严重的境界性人格障碍,这些人不愿意确立自己的属性,渴望与他人同一化。他们在网上寻找到情投意合的对象之后,在现实生活中交往一段时间,就会渴望着进一步追求对方,一旦遭到拒绝,就会开展人格攻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