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核心

发布于 2023-01-13点击数:248

一、博物馆发展与大学的紧密联系

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高水平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1]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3世纪由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的缪斯学院,迄今为止博物馆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期间博物馆与高校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缪斯学院也可认为是一座学校内的博物馆。具有近代意义的博物馆同样也起源于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683年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为丰富的大学博物馆之一。而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祥地的南通博物苑,最早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基拙上建立的,曾先后受通州师范学校和南通学院管理,也是一所院校博物馆。由此可见,博物馆一直来与高等学校、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学校科研、教学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大学文化到高校博物馆文化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传播科学教育、人文思想的所在地,是学术研究的黄金谷。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在师生员工中具有集体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追求,以及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建筑风格、传统活动等。国内外一流的大学都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的建设,综观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来源于自身在岁月洗礼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有别于社会文化与流行时尚,是大学主体经过历史积淀、管理选择、人文传承与凝练发展而成的大学特征品质和传统。它不像制度或者技术易于传授,也不像对环境的简单观感体验,而是以大学这个学术社区中特有的精神追求、道德标准、行为约束和思维方式等对校园中学生的人格品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与塑造力[2]

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取向、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的结果会受到大学各种特有因素的综合影响,譬如校园、学生、老师、教学科研活动等有形因素,或是办学理念、科研领域、教学方式等无形因素。同样的,高校博物馆反过来也会影响其所在大学的文化表达,直观地表达所在大学的类型和主导学术领域,传递着其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因此想要高校博物馆良好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就需要与所在大学的文化互动,在所在大学文化的感染下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文化。

三、文化因素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核心所在

大学文化的实质是培养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所在大学的高校博物馆也应当具备与之相一致的愿景和使命。但如今的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过于强调“科学性”的核心价值,往往忽视了“人文性”的情感需求,使得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局限于知识的累加,无形中拉大了博物馆与社会和公众的距离。试问如果连本校师生在博物馆中都无法感受到文化的共情,又何谈高校博物馆跨过围墙在广阔天地中社会功能的发挥呢?

因此,高校博物馆在立馆创设之初就应当重视自身愿景使命的构建,更要重视其中文化性的构建。高校博物馆不是普通的大学职能部门,它肩负着大学历史责任、精神追求、人文理念等具有浓厚文化特征的使命。这种从“科学性”向“人文性”的理念转变,以及从大学文化之中提炼博物馆特色文化的实践导向,是高校博物馆成功发展的关键。

提炼与构建具有高校博物馆自身特色的文化,就是要准确认知当代大学文化,要认知所在高校的大学文化,同时准确判读本馆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特性,分析本馆文化模式的优势和弱点,明确本馆文化模式与所在大学文化的契合和偏离点,确定与大学文化的互动模式(同步、呼应、追随、映衬、对比等),从而构建本馆文化的目标、任务和方式[3]

“为未来而收藏现在”,这是博物馆的任务。这种传承文化的同时具备的未来导向功能与大学培养人才、教育后代的使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导向不是简单预测,而是鼓励人们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为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况未雨绸缪,面对“多重选择的未来”,做出当下的抉择[4]。作为沟通大学与博物馆的桥梁,相信高校博物馆在未来也将帮助人们做出更多正确的抉择。

[1]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

[2]寿劲秋.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03):10-14+1.

[4]何乐,乔熙.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内核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报,2015,31(17):58-59.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