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列经典,品味哲学思辨

——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感

发布时间:2023-02-28浏览次数:205

国际经贸学院   黄钰晨

马克思创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而恩格斯则为了在群众中宣传这一伟大思想,将本文原著修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文章中,恩格斯客观而又与时俱进地阐述了观点。他一方面并不否认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及黑格尔等唯心主义者的贡献,另一方面又结合资本主义在英法等国的发展,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路径。这样“批判地继承、实事求是地分析”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应品味到,并立志去学习的东西。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两大著名理论是建立在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两者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而通过阅读本文第一部分恩格斯对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阐述,我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也与他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详细阐述了空想阶段的社会主义,并为在第二部分提及德国的古典哲学及黑格尔做了铺垫,而这两大思想体系皆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石。

圣西门在研究法国大革命时发现,法国革命实际上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者之间的斗争,而不仅仅是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继而,他又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意义:“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国家在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应该从“对人的统治”转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在我看来,圣西门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史观奠定了基础,因为这一研究明晰了参与斗争的阶级属性为何,更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引子。在傅立叶极力批判、讽刺资产阶级建构的贫苦世界与先前关于理性社会的承诺形成巨大落差时,欧文认为工业革命是将混乱化为秩序的好机会。他作为工厂主,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生活在比较合乎人的尊严的环境中。根据具体实践,他得出结论:劳动阶级创造了剩余财富,劳动果实应属于劳动阶级而非企业者所有。这一理论便是马克思劳动剩余价值理论的始基。

通过第二部分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的思想与近代的德国哲学也有一定的联系。“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本身发展过程”,“思维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性”——黑格尔的结论是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体现,恩格斯在对此进行肯定后,又笔锋一转,指出其唯心主义的局限性,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然而第二部分并未直接提及马克思思想的另一理论基础: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及其唯物史观,而通过描述历史事实作为唯物史观的具体呈现,但这样的一种从理论阐释转为事实描述的写作方式也许更为灵活,也更加能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于我而言,第三部分最为经典。因为这是恩格斯满怀着对革命胜利的希望与憧憬,为解放世界的事业而讴歌的篇章。恩格斯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了我,待我读到“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这一句时,内心澎湃激昂,仿佛是在聆听乐之终章。然而,在此之前,恩格斯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立足现实的态度,对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周密详实的阶段性分析。

他将论述分为三部分:中世纪社会、资本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中世纪社会阶段,商品生产处于形成过程中,生产资料仅供个人使用,并以直接消费作为生产目的,偶尔的交换也是因为产生了物资的盈余。当资本家们登上历史舞台,领导资本主义革命之时,生产资料从个人的变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占有”显现出来,并不断激化。机器的改进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乱象。此外,随着生产力的社会性不断加强,大规模生产机构及交通机构的占有者最终变为国家。这使得资产阶级成为了多余的阶级。因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与资产阶级多余化的现象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端相类似,无产阶级将生产资料公有化,充分发挥其社会性。因而社会生产就会变得有条不紊,无政府状态一旦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即消失,人就可以成为自身的主人。在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恩格斯理想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各个阶段与现实中资产阶级革命的各阶段都是一一对应的。这使得他对未来社会作出的一系列设想具有一定的事实支撑,显得有理有据。而我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刨析出第三部分的结构,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恩格斯本身的论述过程就非常的清晰明确。因而,恩格斯在序言中提出的“在群众中宣传”的目的,也就有可能实现。

读经典不在于教条遵从经典,而在于领会其深刻的哲学思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大学生探寻良好的学习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在肯定前人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批判与新观点的阐发,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周密详实的结构化分析。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中体现的清晰的思维模式与强大的逻辑力量——就是这一特点,令马克思主义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