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士毕业进校工作不到三年时间,就在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论文,取得副高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和青年创新团队计划,担任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等近二十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学术成果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我院顾晓敏副教授可谓是近年来学校冉冉升起的一名学术新星,去年底她荣获学校2021年科研标兵称号。面对记者,这位“90后”的青年教师娓娓道来她的科研理想和学术之路。
科研兴趣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顾晓敏的科研道路始于研究生阶段,在大四成功保研后,她提早与导师取得联系,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关注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并尝试撰写论文。顾晓敏对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强烈研究兴趣,果断选择了硕博连读,决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2018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顾晓敏到纽约国际任教。当提到为什么会选择上经贸大时,她回忆起自己当时以博士生身份来纽约国际参加学术交流和面试试讲的经历。当时她交流和试讲的论文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与她热烈交流研讨。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对她的研究领域和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更让她感受到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顾晓敏选择上经贸大作为追求学术理想的新起点。
顾老师演讲照片
在采访过程中,顾晓敏向记者讲述了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人口、性别、教育等问题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她以性别比失衡问题举例说,目前存在的天价彩礼、丈母娘经济,都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一定关系,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个体所承受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上,还对政府的公共政策等提出了诸多挑战。
除了人口与经济发展这个课题,她还将科研领域拓宽到中国的农村教育与医疗卫生问题。她与其他三位学者合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就从另一个视角考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涌入农村对当地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顾晓敏介绍说,这篇论文选题的视角比较新颖,政府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是什么?这些知识青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青下乡后在农村做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该论文基于大量的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知识青年对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青对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变,探寻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大规模积累及其对后续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做科研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在关注经济发展重要问题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和探索背后经济学的原理。她也将这种思维方式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多观察、常思考,用课堂讲授的理论和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例如在财政学的教学中,她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为同学们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重要的财税体制改革,分析阐述这些改革的制度背景与逻辑关系。而在经济学实验班和研究生课程中,顾晓敏会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前沿学术论文,鼓励对学术感兴趣的同学尝试和参与科学研究,引领学生走进学术研究的大门。
顾老师与本科毕业生合照
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份对科研的热情,顾晓敏潜心遨游在科学研究的海洋中,科学研究为她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踮起脚尖努力走出舒适圈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走在这条被普遍认为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道路上,顾晓敏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实事求是和专注的学术态度——研究分析必须客观、贴近现实,文献综述必须认真、梳理充分,处理数据时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去。她笑着说在做学术研究时,自己会有一点点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尽管这样会慢一些,但我觉得坐冷板凳可能是每个学者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2020年,在国际顶级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论文是顾老师科研道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她笑着说这篇论文从投稿到成功发表,这一过程还比较顺利,她觉得十分幸运和感恩。但整个团队前后六年时间里的多次打磨、修改,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这或许才是文章能顺利接收和发表的真正原因。
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期刊上的论文截图
在这篇论文的推进过程中,顾晓敏和团队其他三位老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超过3000本县志收集了知青接收数据,同时结合多轮人口普查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严谨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知青的到来不仅提高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而且还改善了农村教育的不平衡。知青带给农村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也包括“质量”的提升。鉴于这样扎实的工作基础和严谨细致的实证分析,他们产生了冲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想法,最终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8个月相比于6年的钻研,确实很短,但为了这短暂的绽放,前期漫长的思考、准备、沉淀、打磨是值得的,也是必需的。
这篇论文几乎陪伴了顾晓敏的整个博士生涯,也是她不断学习和积累科研能力的过程。她十分感谢团队三位老师带领自己叩开了科研的大门,教导自己科研的思维和逻辑,提升自己学术能力,并让自己享受做学术的过程。
从2017年开始,顾晓敏担任一些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的工作,这既是对她学术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她学术能力的一次考验。从论文的写作者转换为论文的审阅者,她一方面努力转变角色,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对同行撰写的论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在审阅论文的过程中,对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些就像是无形的激励,让她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加有热情。
顾晓敏谈到,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导师经常会跟她和同门聊到要抬高自己的天花板,她颇受启发并努力践行。将成就留在身后,不断跳出舒适圈,勇于向高处进发,这是顾晓敏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她坦言道,当今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和计量方法发展很快,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不能依仗自己在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积累就产生惰性,常学常新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不要让自己被过去的研究所束缚,要尝试去做些需要自己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研究,这会使自己成长更快,走得更远。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科研人
说起荣获科研标兵称号,顾晓敏非常谦逊和淡然。她说:“这个荣誉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感谢学校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让她感触很深的是如何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科研人。她进一步解释说,经济学研究中会用到一些实证方法和模型、各种数据库,但这些都只是讲好一个故事的有力支撑,会熟练“跑回归”并不意味着能讲好一个故事,顾晓敏坦言自己这方面也还有很多不足,未来仍需要不断学习、琢磨和积累。比如:这个问题为什么值得研究?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如何清晰又有逻辑地论证文章的观点?一篇好的论文就像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故事,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顾老师讲课照片
在学会“讲故事”的基础上,还要讲好中国故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所说:“在中国做研究,就像坐在金山上找金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及其制度背景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同时,在经济社会改革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重大课题需要学者去研究和解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学者的论文越来越多地发表在国际期刊上,中国问题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十分好的契机。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看到中国人用严谨的理论和规范的方法讲好中国故事,这应是中国经济学者努力的方向。
在谈到对今后科研工作的目标和规划时,顾晓敏表示,会持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深耕细作,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选题方面会更加聚焦医疗健康、人口老龄化等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希望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落地。同时,顾晓敏近两年在积极推进一些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争取能够有更多代表性成果,为上经贸大贡献一份力量。
“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顾晓敏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科研的追求可以说已扎根于她的灵魂深处。正如她所说:“科研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希望她在接下来的科研旅途中再创佳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