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海牙记——2016级法学实验班史华明于2019年7月海牙国际法院夏令营

文章来源:法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6 浏览次数:457

缘起

对和平宫的执着,源自倪征老先生的回忆录《淡泊从容莅海牙》,倪老是新中国成立后就任于国际法院的第一位中国籍法官,也是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检察官之一,吾敬佩之。吾为先生文字所激励,想亲眼去看一看和平宫,先贤曾至之所。

相遇

报道日午间秘书长发表了欢迎致辞,下午便正式开始上课了。关于授课语言,教授可选择用英文或法文授课(此二种语言正是国际法院的唯二官方用语),配有同声传译。

除首日外,上午为Lecture,下午是SeminarLecture为强制参加,Seminar可选择参加,所以一般人数较少,正好便于讨论。教授们十分乐意接受学生的提问,时间也无所拘束,课后也好,课前也罢,当面询问亦或邮件沟通。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授有时会在研讨会上抛出供大家一同讨论,有时会在次日的课程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只一点无异,他们从不会推拒学生的提问,他们尊重学员们持有的不同观点,也许这便是大师之风范吧。

任教于德国基尔大学的 Kerstin VON DER DECKEN教授的课程主题是“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因我对方言保护很感兴趣,所以向教授提了相关的问题,后来在研讨会上教授将我提的问题抛出供大家讨论,那一瞬间,激动之心无以复加,毫无疑问,教授鼓舞了我。后来在Hamamoto教授和Niyungeko教授的研讨会上我也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真正迈出那一步后发现,其实,河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湍急。

京都大学的Hamamoto教授和非洲人权法院的法官Niyungeko教授授课都十分条理,框架结构清晰。Niyungeko教授为我们讲授“African International Court”,我从教授的课中学到了很多规范性表述,对于我的法律书面语的提高大有助益。

论辩

与诸君相识于市政厅的欢迎会上,和来自西班牙的Gara讨论各自国家的法律,和来自波兰的Maciej讨论全球变暖,亦有幸结识日本驻韩外交官Reika,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激荡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还有我们的“Asia Lunch”和“Arabic Dinner”大家边吃边讨论,海牙旧街窄巷,户外的竹椅木桌,高纬度晚归的太阳和仲夏和煦的风,寻寻觅觅多年,终于找到了可以与之讨论学术的道合者,乐哉。

可以自由自在的讨论、辩说,这不正是我向往多时的“西南联大式”的学习生活吗?海明威说:“如果人年轻的时候曾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的岁月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海牙也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前辈

国际法院现任中国籍法官薛捍勤法官,徐徐而谈,梳理了国际法院的历史与脉络。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的刘大群法官也趁着周末为中国学生开设了一场小讲座,主讲国际法的历史。

课余

除了讲座课程和研讨会之外,学院还组织了很多参观活动,包括坐落于海牙的国际组织和各国使馆。荷兰的首都虽为阿姆斯特丹,然其政府机构均位于海牙,包括各国使馆,国际法学院暑期班课程期间,各国使馆均向学员发出了邀请,有些并不限于本国籍学员参加。因为早前在希腊遇到的朋友Ketya使我对乌克兰饥荒产生了兴趣,我便报名参加了乌克兰大使馆的活动。期间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大使都耐心解答了。

和平宫图书馆馆藏颇多,其亦组织了名为“Grotius Library Tour”的参观活动,介绍该馆所收藏的格老秀斯的著作,而得以目见出版于17世纪的《海洋自由论》(甚至得以亲手翻阅!),又参观了书库。图书管理员Niels说和平宫的藏书是按其大小高低排列的,这样可以极大的缩减储存空间,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藏书方法。

告别

席凡宁根的最后一次落日,太阳沉入北海,淡淡的金色的晕,将影子拖得好长好长。

夜色笼罩着的和平宫,肃穆而宁静,它就这样伫立着啊,百年。

今夏何其幸,得遇诸君。

愿他日,可重回海牙,再故友。